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起着制约作用。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加以指导和引领,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态生成;以生为本
自语文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长期发展的需求。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机械地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给学生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适应学生求知欲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课堂不再是一出教师精心设计导演排练的舞台剧,教师要重视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即课堂生成。
一、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现状及分析
1.过度生成
有的教师对于“生成”理解得非常片面,只关注到课堂的表面生成,为了一味地追求“生成”,上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不给予正确的判断,缺乏对学生生成性结果的价值引领,一味地迎合学生,被动地跟着学生走,使课堂成为一盘散沙,课堂教学偏离主题,教学目标无法落实。
2.漠视生成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的教师害怕生成,为了圆满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原封不动地执行教案,他们将课堂的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漠视课堂的生成。
3.虚假生成
有的教师虽然重视“生成”,但由于“预设”不够,或是因为学科功底、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做出相应的、合理的回应;有的课堂表面上非常热闹,但课堂的主动权被教师紧紧拽着,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生成性未能充分发挥。
剖析这些现象,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师对“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还缺乏正确认识,对课堂中生成内容的回应以及与预设的整合缺乏对策。及时捕捉课堂上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适时引导,有效调控,让学生投入更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这才是一名有智慧的教师该有的教学行为。
二、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对策
1.学会倾听,有效调控
叶澜教授在《教师——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一文中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是富有思想的个体,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地存在于课堂中,因此他们的回答经常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作为教师,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用心倾听,及时从生成性资源中捕捉一些有效的信息。教师要用自己的双眼真诚地注视着交流的学生,点头、微笑等方式不仅是表达你的鼓励,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学生的回答充满灵性,有着独到的见解,认真倾听能及时发现美好的意外。教师应根据课堂的生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应忽视或简单地否认“节外生枝”,也不应在没有原则的情况下随意发展。相反,教师应该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那些无法当堂解决的生成,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后探究,不要无谓地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对那些在认识上有偏颇、价值观上有问题的生成,教师要及时正谬纠错,不能一味表扬“呵护”;而对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就应抓住不放,做足文章。
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课堂生成中机智地调整、删除、增补。
2.巧妙点拨,善于引导
如今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因年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与文本对话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面对这些“异乎寻常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跟随学生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跟随学生,必然会扰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师设定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无疑会忽视课堂生成,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巧妙点拨,将它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服务。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往往就是那些经教师的“金手指”点拨的有价值的生成会成为一堂课的出彩之处。
《夜宿山寺》这首古诗中,“危楼高百尺”中的“危楼”与现代文中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是理解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后,对照插图,在小组内交流:你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寺庙?在巡视中,笔者发现一位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小组交流中,而是拿着笔在本子上不停地画画,走近一看,原来他用这张画表现了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但仔细一看,这幅画是有问题的,他画了一座倾斜得很厉害的寺庙。轮到小组汇报时,笔者请这位学生拿着刚才的画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请其他学生对这幅画作评价,有的学生很快就纠正了画中的错误,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从“高百尺”中知道了这座楼很高,所以“危楼”指的是“高楼”;如果这座楼很危险,李白就不会登上去了……此时,笔者相信,刚才那位画画的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会终生难忘。课堂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因为这是学生对文本的真实理解和阅读倾向。我们可以把这些认知偏差巧妙地生成为教学资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巧妙地引导,出现了意外的精彩。
3.有机整合,精彩延伸
开放式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拓展了一个相当大的领域。在新的课程理念中,一定不能要求学生固守教科书,只要不过度发挥,就应该肯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握生成点,并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属于教学目标以内,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也可以跟随学生的思路去延伸和拓展。如《秋姑娘的信》一文童话般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完课文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象:秋姑娘还会把信送给谁?其他动物收到秋姑娘的信时会有什么表现?有的学生还兴奋地进行表演,甚至想象自己也收到了这封特殊的信的心情。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使课文不能在一课时中完成,但笔者相信学生的收获不会少。一次意外的生成,由于教师的灵巧应对,使教学内容有所延伸。
如今的学生,见多识广,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通常,课堂上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甚至有些问题不能立即解决。这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自主探究,这个过程远比告知他们结论重要。在教学《2008,北京》这一课时,学生对奥运会的历史十分感兴趣,可笔者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因此在及时肯定学生的想法后,把问题还给学生,反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奥运会的知识。由于学生的信息量以及经验有限,个个表现出一无所知的表情,面对此情此景,笔者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奥运知识,下次的活动课上开展“奥运知识知多少”的发布会,由此化解了生成的危机。
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類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课堂不应仅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更应是学生焕发个体生命活力和人文情怀的精神家园。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作为教师,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有强烈的动态生成的观念,及时关注课堂的生成点,加以指导和引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获得实质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