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7期   作者:叶雪茹
[导读] 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产物,在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产物,在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量,形成良好文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实施群文阅读能结合学生认知和审美情感的需求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作者的创作风格、作品的时代主题、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方面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分析,望给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型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基于作者的创作风格开展群文阅读
          每首古诗词都有其相应的特点,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不能脱离文本特征和教学目标,尤其古诗词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意境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深刻的思想感情,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知晓一些作家的创作风格,这样才能提高诗词教学效率。基于作者的创作风格的群文阅读教学从以下方面开展:
首先教师提出议题,即作者创作境遇和风格,选取《江村》《望岳》《登高》《春望》《江亭》五首诗词。该单元目标指出注重联系不同创作背景、时期、创作风格对其解读。语文教师选择的上述五首诗词均是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且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学生学习后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写作风格、作品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化认识。
其中,《望岳》是杜甫年少轻狂时期作品,展现其远大的理想抱负。《春望》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描写破败的长安景象,展现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江村》创作于四川成都,是杜甫生活现状安定后借景抒情的作品,展现其悠然自得的心态。《江亭》展示表面的悠然感和内心对家国的担忧,可谓情理兼备。《登高》是杜甫晚年作品,展现其孤独忧愁和身世飘零的无限悲哀。
其次,具体教学,语文教师可从作品风格展开分析。《江村》和《江亭》都是杜甫在成都定居后所创作,均描绘悠然自得的生活并体现作者怡然自乐的心得。其中《江村》中的“微躯此外更何求”说明杜甫别无他求和渴望安定幸福生活的内心,《江亭》中“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则体现虽然杜甫已过着安定悠闲的生活,但内心对国家仍然十分牵挂,即使身不在朝堂,却始终有着忧国忧民之心。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其生活境遇有着紧密联系,但每首诗歌均体现作者高度成熟的艺术。因此,教师在诗词群文阅读时应紧抓作品风格,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系统化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基于作品的时代主题开展群文阅读
          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展现的中心思想。高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文学鉴赏教学中会将主题作为重点内容,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将重点倾向于字词解释、语句翻译、语法等,作品的主题则处于第二位置。诗词充分体现古代人民思想内涵和为人处世精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作品的时代主题为着力点,那么必然会形成更广泛的选文空间。而教师选择的作品内涵不可避免会存在较多契合之处,因为不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经多文本加工后变得更清晰。教师如能适当引导,学生也能深刻认识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氓》一课为例,该单元的诗歌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诗词作品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在文学领域上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因为该时期相继出现全新的表现手法、流派和诗体,为唐代诗歌鼎盛奠定良好基础。

《氓》是一首讲述妇女婚姻悲剧的长诗,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情爱画卷,更在于批判当时社会。诗中的女子有着热情、执着和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因各种因素又不得不改变性格,接受现实。教师按照上述思路并结合古代女子婚恋结局设置“同是山盟海誓,缘何几家欢喜几家愁”讨论主题,再以《氓》作为引题呈现诗人卓文君的《怨郎诗》《白头吟》等,作为群文阅读选文。
学生在阅读中可发现上述选文均描述丈夫抛弃女子的遭遇,但却有着不同结局,即往往才华横溢的女子有着独立自主的反抗精神,甚至部分女子敢于放下面子运用真情挽回丈夫和家庭。同时,充分认识到超凡才华、独立自主的思想人格和多变的处世态度对人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开展群文阅读
          所谓题材,即展现作文主体运用的材料。一般诗词题材有着广泛的选材视野,不同题材就会展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抒情和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散文经常出现相似题材,如议论性散文《过秦论》《劝学》《寡人之于国也》,山水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赤壁赋》《兰亭集序》等。诗词题材也较为集中,如山水田园诗、思乡诗、送别诗、托物言志诗、边塞诗等。正因作者不同境遇,折射出不同思想内涵,因而语文教师可以“题材”选择群文阅读题材,促使学生从整体角度认识同一题材作品,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例如,送别诗是常见诗歌题材,涵盖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大部分经历分别的诗人都书写出很多经典的送别诗歌,《雨霖铃》是其中一首。之后,教师又为学生选取《送魏万里之京》《送魏二》《送杜十四之江南》等,设置“千言万语道不尽”讨论主题。学生可结合自己喜欢的篇目鉴赏并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分享心得,相互讨论和质疑,最终归纳总结不同理解。学生在不同理解中从广泛的角度看待离别并有效开阔视野,提高群文阅读效率和质量。
四、基于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开展群文阅读
          不同诗词有着不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语文教師在群文阅读时就可借此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例如,教师设置“夸张”议题,选取《赠汪伦》《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秋浦歌》。以作者为线索品味其语言特色,上述选取的诗歌作者均为李白,可看出其诗词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夸张,常见比喻式、数字化、动作性和对比性夸张。虽然部分诗词因夸张写作方式有些言过其实,但却产生独特的文学效应,使夸张之物特点更为鲜明。通过夸张描写,可感受到李白奔放和不羁的情感,呈现雄起浪漫和大气磅礴的写作风格。
在群文阅读引导下应促使学生细细品味语言,并内化到写作当中。上述五首诗歌虽然都运用夸张手法,但详细分析后却有着不同特点。其中《蜀道难》《将进酒》运用动作性和比喻式夸张,《秋浦歌》《行路难》运用数字化夸张,《赠汪伦》则运用对比性夸张。通过品味语言,充分感受李白诗歌风格和艺术效果。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选取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梧桐”展开分析,选取苏轼《缺月挂疏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贺铸《半死桐》组成诗歌群文阅读。上述四首诗歌中作者均以“梧桐”表达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梧桐”象征意义并感悟不同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五、结语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和所学知识有紧密联系的认知体系,增强多元思考能力,提高群文阅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本文为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2019—2020年度课题“农村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JG1352--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晖,林承雄.基于教材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2).
[2]贺琳玲.高中古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长江丛刊,20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