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学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7期   作者:肖园园
[导读] 小学教育阶段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进一步提高和培育学生的感受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隽永深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中,通过习文识字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独特的结构美和形体美;通过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汉语语言的优美;通过学习了解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践行孝、悌、礼,敬、勤、俭等传统文化精髓,养成孝亲悌友、礼貌待人等生活礼仪,养成勤奋好学、俭朴奉献、言行一致等行为规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高感受力,培养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以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这些都是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古诗文、经典文学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领悟中华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并逐步改变他们的心灵、人格、意志、情感,逐步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积极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
          (三)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我国教育文化受到国际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现象,孝顺父母、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中华优秀美德正在逐渐流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蕴含着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也蕴含着自强不息、勤俭节约、敬业乐群、尊亲悌友、扶危济困和见义勇为等美德。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对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融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能够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策略
          (一)将传统蒙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蒙学教育体系,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弟子规、童蒙须知、增广贤文等。这些蒙学传统经典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简单易懂、蕴含丰富哲理,非常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规律。

将中华传统蒙学经典的精华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对青少年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讲授“孝”“悌”文化时,可将《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兄弟睦,孝在中”及《增广贤文》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穿插到小学语文课堂,还可以以“孝敬父母、尊敬兄弟”为主题开展命题作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孝悌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完善授课内容,又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二)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专题教学
          中国传统节日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粹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节日节庆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融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文化和民俗专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亲近并躬身践行,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地民俗特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际践行中体味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三)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包含着农事节气、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内容。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之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我国农谚中就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等记载。在“节气歌”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外,可以结合农谚进一步解释“节气歌”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对农耕文化有比较直观地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立春日“迎春踏青”、春分日“植树”、秋分日“采摘”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以课外活动为媒介去亲身实践、体验、享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暑假开展“家乡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及乡风民俗”调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让他们了解并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血液里,让他们成为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谭敏捷.宋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