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探索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7期   作者:许国柯
[导读]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目标。

         摘要: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目标。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课程不受重视、学生没有兴趣、老师不讲方法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转变观念、激发兴趣、科学计划、合理锻炼的建议,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参与积极性;自我锻炼能力;多元化课程

         引言: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体育习惯进行培养,树立其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体育课程中得到收获、获得成长。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课不受重视,学生的体育知识少,对锻炼的认识不够深刻。受到应试环境的影响,初中体育课的时间经常被挤占,造成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够。一些老师也没有对体育课进行重视,认为体育课的地位低于文化课,导致学生也对体育课不重视,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体育老师对于体育知识的传授也比较少,导致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一个清晰整体的认识,在体育道德方面也涉及较少。
         第二,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和积极性,缺乏锻炼的自觉和坚持的毅力。很多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对运动只是一味的逃避,认为会浪费自己的体力和时间,对一些运动项目也没有兴趣,认为其难以学习,在体育课上只是被动参与。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体育素养不够的老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低下。
         第三,不讲究方法盲目锻炼,缺乏习惯的培养引导。对于一些有意愿参与的学生,一些老师不讲究锻炼方式盲目进行锻炼,造成受伤等严重后果。同时老师缺乏对锻炼习惯的引导,体育锻炼是一场长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体育课的时间,更要在课后、在平时进行锻炼,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方式
(一)转变教师观念,重视体育锻炼
         教师的观念是体育锻炼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许多体育老师自身对体育课程就不够重视,对于上课也是敷衍了事,经常把课时让给文化课老师。老师首先要转化观念,对于自己的课程予以重视,同时文化课老师也要积极配合,不能将体育锻炼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如果缺乏体育锻炼,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学校方面除了要安排足质足量的体育课外,还要安排诸如课间操的锻炼活动,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此外,老师应该转变领导者的角色定位,突出学生在课程中和锻炼中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多元课程
         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老师的工作才能顺利进展下去。因此对于学生参与热情的引导十分重要,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组织趣味运动会、体育知识问答比赛、集体观看国家队比赛视频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职业运动员来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的价值感会油然而生,愿意尝试开始体育锻炼。
         对于锻炼热情的引导也离不开价值的传播,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提不起兴趣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课业压力,恢复清醒的头脑,为下一阶段的学习锦上添花,学生在了解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之后,将会有更大的意愿参与进来[1]。
         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对此,老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让体育教育与时俱进。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大,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比如对于性别差异,老师就要为男女生安排不同的课程,以符合男女不同的身体特性。对于男生可以安排一些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运动量大、体能使用丰富的运动,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一些技能动作。对于女生可以安排一些健美操、瑜伽等柔韧性强的运动,运动过程平稳舒缓,可以锻炼全身肌肉。
(三)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
         老师引导学生锻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首先就是要对自我锻炼意识进行培养,学生在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后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继而养成自己的的锻炼习惯。老师需要在体育锻炼中不断传播运动的价值和好处,使得学生可以在过程中坚持下来。
         在学生有了锻炼意识后,老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条件给予合适的锻炼建议,学生在有了锻炼的习惯后,就会更加主动地培养锻炼能力,进行自我监督[2]。体育锻炼是终身的工作,只有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锻炼需要阶段性,锻炼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和老师都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锻炼的强度和难度。如果一开始使用难度大、强度高的项目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身体损伤。
(四)科学计划,规范指导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获得健康的身体,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清晰的思路,对于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有自己的考量,每一个阶段的锻炼应该设置小目标,对于体育锻炼的整体方向有所把控。比如对每天锻炼的时长、强度等制定标准,使得学生可以按计划进行锻炼,老师要就锻炼的项目、练习次数、难度等时刻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就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建议,使得学生可以针对自身制定适合的锻炼计划。
         老师还要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锻炼方法,避免不正确的姿势动作对身体造成损伤,老师可以辅助讲解一些人体知识,使得学生对于身体构造和功能更加了解。锻炼的顺序也十分重要,锻炼前要做好热身工作。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来了解学生的锻炼效果,比如运动后的呼吸是否顺畅,心跳速率为多少,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维持一个良好的运动状态。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头脑的锻炼,体育课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前,老师要通过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注意事项、运动规则、运动技巧、以及运动价值等,使得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比如观看NBA球员的精彩集锦,学习其篮球技术,共同探讨技术要点,同时也对篮球的规则可以理解得更透彻。教师还可以举办班级之间的对抗赛,用实战使得学生迅速掌握技术要点,不过要注意的是,比赛安排要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设置。
结束语: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初中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因此,老师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身体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28-29.
[2]李铭华.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J].学周刊,2018(34):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