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反思引发的一场研修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7期   作者:薛涛
[导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5年8月1日至8月6日,在商州区教体局和商洛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商州区2015年暑期中小学教学业务管理干部研修班”为期6天的培训。学习期间我们认真聆听了左晓民教授《义务教育价值目标的伦理反思》、梁朝阳主任《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专题研究》、石克礼校长《师生为本,幸福成长——渭南初级中学办学理念及实践》等多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他们系统的理论知识,批判的思维精神,独特的研究视角,风趣的演讲口才,严谨的学术态度,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纵观九场报告的整体思路,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即树立一个理念,培养两大意识,增强三种观念。
         一、一个理念,即树立人格教育核心价值目标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在当时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工业革命之后所有人接受教育才成为历史的可能;2007年我国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所有人接受教育不仅做到了,而且成为一种免费的强制性要求。左晓民教授的这个开场白无疑想要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里的“每个”,即是“全部”,即是“所有”。因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包括人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然而面对我国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地理结构分布不合理,师资发展水平和结构不平衡,应试教育指挥棒的“赫然在列”等种种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心里没底。曾几何时我们的义务教育变成了“所谓的精英教育”,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又悄无声息的落入了“所谓的普及教育”的窠臼,这到底是怎么了,如此之大的反差不得不令我们深刻反思,反思我们对义务教育核心价值观念的诉求,这种诉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价值目标,即人格、学识和才能。而人格教育是教育价值体系的核心目标——这也是左教授反思的重点,其抓手就是把“三平教育”落在实处,即“平凡、平实、平等”的精神追求——“平凡不是平庸,它是一种理性的坚持;平实并非平坦,它是一种性格的品质;平等而非平均,他是一种态度的追求。”有了这种追求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守住教育的底线,坚守教育的良知。
         二、两大意识,即培养课程改革意识和课程整合意识
         1、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改革简言之就是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齐泽宏校长在专题报告中就我国目前新课改的典型模式作了介绍: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测评”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模式;宜川中学的“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等等,其共同的特点:一是突出学习的三大基本环节。即导学案将学前,学中,学后联系在一起。二是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三是突出预习前置的检查。如果说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那么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研修学习,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其方式不外乎基于课堂教学的、基于专家指导的、基于同伴互助的、基于校级合作的、基于专业发展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改革的职业意识,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2、课程整合意识
         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其他各种具体教育的基本载体。课程资源按体制划分,有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按空间结构,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根据其他的角度划分为还可以划分为社会课程资源与自然课程资源,纸质课程资源与电子声像课程资源等等。这种存在于社会历史、社会现实中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梁朝阳主任在《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中一再强调,一切资源皆是课程资源;处处皆资源,时时皆学问,事事皆教育;无课程则无教育。而课程结构决定人的素质结构,课程价值实现的水平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水平。
三、三种观念,即增强国际视野观念、信息技术观念、终身学习观念
         1、国际视野观念
         这次培训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渭南初中的石校长在谈到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时提到了国际视野,即师生出国交流培训,这让在座的学员们不禁感叹和唏嘘,有学员就小声的说:“吹呢吧”,结果被石校长听到了,他只问了一句,大家知道习总书记的家乡在渭南吧……原来这是习总书记在中韩两国领导人互访机制下促进家乡城市结对交流的成果,学员们这才恍悟。虽只是个小插曲,但两相对比之下,或许这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的校长,我们的中层,我们的教师,又有多少人具有这样的国际视野观念。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导行动。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的趋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反观我们的义务教育是否可以置若罔闻呢?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所有家长的愿望永远都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那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呢?依据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或许我们会有很多答案,比如说升学率高的,好学生多的,师资力量强的,学校环境美的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国际视野观念的学校一定不是最好的学校。
         2、信息技术观念
         进入到21 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因而,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技术促进学习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教师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张琳教授在《未来教育》的阐述中给我们做了预想,未来1到2年内:学习的场所将无处不在;未来3到4年内:学习游戏化、教育数据化将成为趋势;未来5年内:将迎来“创客”式学习时代。
         3、终身学习观念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情怀,更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态度。梁朝阳主任在他的讲座中说到:世界上有两类人最不爱学习,就是领导和教师,而恰恰这两类人最应该学习。当然这个说法是过于绝对了,但我想他旨在告诫我们的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要求,更成为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且还要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生幸福。“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把学习态度和习惯自觉地贯穿到整个人生,使之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内在驱动力,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共识和追求。
         以上赘述,或许可以看作是对这次研修最好的注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