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站在自然与人的和谐角度,提出了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关系,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作了细致阐述。在其分类体系上以建设地域、主体、内容及手段为基础,按照现有路径进行设计,在其目标及建设依据上统一明确,以四条基本路径为原则,大力提倡资源保护。从节约资源入手,提倡资源保护与资源治理同步方针,以资源修复为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建立保护与开发空间规制。以全民参与、制度扶植、科学规划为着眼点,为生态文明提出具体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路径
前言: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整地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可见,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民族的将来,也涉及了国计民生,因而十八大精神把生态文明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既和经济建设相融合,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社会政治建设以及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1.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简言之就是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状态,主要体现在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文明”作为人类财富的总和,主要指人类精神文明范畴。文明作为人类在认识以及改造世界中长期积累或者形成的观念。我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针对三个方面:
1、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现代文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3、有关生态文明在建设中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也是政治文明、精神与物质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了生态文明,其他文明也便失去了基础与载体。生态文明在时代发展中,与其有着紧密的关系。早在 2005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在其内涵上,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在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及战略任务。特别在 2009 年,通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把生态建设作为了重要战略任务,提出了“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任务,并且把提升生态文明作为了十二五重要任务。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把生态文明融入了国家经济建设及政治建设中,作为了新时代文明的起点。
2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径
2.1资源保护与节约路径
生态文明重中之重。整个生态系统中,人和环境互为作用,环境作为承受者,对人类带给的一切都能做到及时反馈。资源作为人与环境的中心,是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环境变坏及恶化的原因多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使用,引起资源的流失、破坏以及污染等严重后果。环境作为表象,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我国资源总量多,但是按照人均比例却很少,我国最为关键的资源淡水、石油、森林、铁矿以及耕地等,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远,分别为28%、7.7%、25%、17% 及 43%,随着我国城镇化范围加大,在对水以及各项能源的使用上都呈现出了上升趋势。随着资源用量压力的增加,一些非安全性因素也明显加大,资源短缺的情况日益加重,这些情况都加重了我国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
2.2环境保护与治理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小康社会的要求不仅是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包括了人居环境的改善。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十一五规划中,总污染物的排量已经成为了关键约束性指标,环境保护工作想要取得进展,必须对当前环境的恶化情况进行有效遏制。目前,我国废水的排量及氮氧化物的排量逐年上升,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仅在十一五期间有关环境污染上访类信件已经超出了 30 多万件,环保的严峻形势及国民的环保意识在环境治理及保护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3生态保护与修复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生态保护主要以蓝天、绿地以及净水为主要目的,它们作为生态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到 2009 年全国土地荒漠化已经达到了 26.24 万 hm 2 ,占据我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沙化面积也在逐年增大,目前已经达到了 17.31 万 hm 2 。而我国的天然草原却在不断退化中,鼠害加之杂草已经使得草原严重退化,面临巨额赤字的现实。这些严峻的现实,都使得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刻不容缓。因此,我们目前必须要加大修复力度,是森林及绿地的覆盖率逐年提升。截至 2011 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升到20.36%,各类自然保护区也达到了 14.9%,同时沙化以及荒漠化的程度也有所减轻,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依靠修复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及完善各种服务功能。由于存在的系统结构方面及政策的缺失,对破坏生态的不能给予相应处罚,对起到保护作用的不能给予相应激励,导致了破坏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分配的不平衡。
2.4国土开发与保护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国土是资源、环境、空间及生态的总和。作为文明建设的载体,对国土的开发必须要做到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均衡,根据生态效益统一性原则,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控制强度,调整结构,建立集约高效,空间适宜的居住环境。从空间的角度把握资源的使用及利用情况,使得人与环境相结合,与生态协调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对国土开发中没能站在空间的角度,来进行控制机把握,造成了大面积的国土流失及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耕地的迅速减少,1996 年我国耕地为 1.30 亿 hm 2 ,到 2011 年仅为1.22hm 2 ,人均耕地量也由 0.106hm2 锐减到 0.091hm 2 ,已经接近了安全红线。一些地区不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大肆过度开发使得水资源严重短缺,地面沉降过快,也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很多的森林被破坏,大量湿地干涸,草原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由于国土开发的不合理,导致了人口密度以及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绿色生态严重减少。
3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而艰巨性任务,面对不断新增问题以及各种压力、需求,期间的风险及不确定性等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因此,更需要系统的理解以及站在科学的角度,更新观念、统一规划及管理,统一思想、科学指导,从保护及节能、管理及治理中入手,使得国土开发及环境保护得以扎实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总结和提炼。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实行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引领,方式创新,在不断恶化的环境张,寻求根本性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实验与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已有多处生态文明示范点相继建立,以求在各试点的工作中进行总结,找到解决普遍性规律,探索不同区域内的载体及模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结束语:
总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强国。当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后,它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的协调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需要我们中低昂?的问题是,此项工作获得的成就要经历很长时间才可以展现。所以,这需要人们深入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路径,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将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进行实现,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占虎.共享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特质与实践彰显[J].浙江社会科学,2017,(07):26-32+155.
[2]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06-24.
[3]张甲田.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政府完善生态治理路径研究[J].学理论,2017,(03):9-11.
[4]李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初探[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06):71-73.
[5]张东甍.略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