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用富有趣味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激活
学生最讨厌枯燥的教学,如果课堂不能生动有趣的话,很难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其乐无穷”而不是“苦不堪言”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而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往往是必要手段。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或谈话法。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情境不断自我探索,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水平的提升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呢?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实践。
一、用故事或绘画设置问题情境
讲故事是初中生喜欢的一种形式,特别是由学生自己讲。好比吃惯了家长做的饭菜,即使很好吃,也有烦腻的时候,如果吃自己炒的菜,那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不仅让学生弄清了词语的含义、用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让学生讲《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有蔡桓公的“病在腠理”发展到“在骨髓”以致无药可救。让学生领悟“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的意义就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分别造句,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再如由学生讲“杞人忧天”这个典故的来历,让学生明白,“杞人忧天”的意思是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学生中爱好绘画且具有一定特长的不乏其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画简笔画、国画、素描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感觉力。比如,同是“讳疾忌医”这个词,采用绘画的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以由几个学生画出扁鹊与蔡桓公见面以及蔡桓公“使人索扁鹊”,“遂死”的情景,明确“讳疾忌医”的含义与用法,并且由学生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这样,我们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学生应如何做人,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比起简单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除了让学生画,教师也可以画。让学生通过观察画画,了解画面内容,也可以抽学生口述画面内容,由学生说出是哪个词,是何含义,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
法国学者沃韦纳戈说过,“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可见,学生的生活经验至关重要。
教学《登山》一课,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让学生体会到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而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就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当你们周末或假期去登山的时候,一条是平坦宽阔的路,而另一条是崎岖而有些危险的路,我们肯定会选择那条平坦宽阔的路,而列宁却选择了一条危险而坎坷的路,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同学们立刻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想知道列宁为什么要走那条危险的路?这就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课文中心联系起来,由生活到文本,使课堂活跃起来,也能较好的体现“语文即生活”的观点。
三、创设比较式的问题情境
七(下)课文《伤仲永》,王安石用了一个反面的例子论述了后天学习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补充一个正面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在导入时投影王羲之学书法的资料:王羲之七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十二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边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清水洗成一池墨水,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并设置疑问:同样是少时天资聪明,为什么王羲之能成为一代大书法家,而方仲永却才能尽失“泯然众人矣”!反差最大的东西往往才能给人最深的印象,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对比中学习课文,在比较中判断,通过正反两个事例来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更加容易,而且印象更深刻。
四、创设认知冲突式的问题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根据个人阅读时的心理差异,一般有背景知识的缺失,阅读水平的差异,读者与作者情感体验的差异。语文教学中的冲突一般是指语文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一般是指学生的认知超出了内容预期,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的驱动就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学习中改变认知情绪,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在未预习课文的前提下,教师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了,让学生想象一下,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时代,范进中举后的情态和心理,然后与课文叙述的结果进行比较,就从科举时代的人们普片具有的思想出发,预测中举后的范进应该是异常高兴,倍感荣耀。这才与当时读书人的思想相符合。但课文的叙述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进中举而疯癫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是学生前后情感之间的冲突所致。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可感知的东西,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育效果。
八年级课文《说“屏”》这篇说明文,由于“屏”不像一般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只凭朗读课文很难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屏风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吗?再进一步提问: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哪一篇课文提到过屏风?就让学生不仅认识了屏风还迁移到已学文章《口技》,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屏风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来深刻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屏风之美,这样增进了对屏风的认识与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情境才能让人身临其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引领初中生能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1、何晓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2、李林·徐风《信息化教学中设计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