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重读《故都的秋》有感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7期   作者:夏丽萍
[导读] 最近重读《故都的秋》,突然发现散文真正是作者,我手写我心

         最近重读《故都的秋》,突然发现散文真正是作者,我手写我心,郁达夫眼里故都的秋,和别人眼里的一点也不一样,“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故都的秋味,作者是如何选景表现的呢?偌大的北平,当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一般知识分子,久违了这座大城市时,会怀念些什么呢?是那里的行人熙来攘往的街道吗?是那里的繁华商场吗?是那里的大学校园吗?是那里的名胜古迹吗?怀念这些东西,是不是很能表现郁达夫知识分子的情绪吗?如果他怀念的就是这些五光十色,热热闹闹的场景,就没有他的文化修养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了,郁达夫所怀念的恰恰是他人所忽略的,他特个人特别关爱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其特点是,没有大城市的商业繁华,也没有政治生活的喧闹,他所选取的景色,芦花非常朴素,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花的特点,钓鱼台的柳影也是给人感觉清静平淡,西山的虫唱,充满了野趣,潭柘寺的钟声更是古老、宁静而悠远。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没有宁静的心情是感而不觉的,所以从这里感受到的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是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从这一段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欣赏风景为什么要破屋?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但是太舒适了,就只有实用价值,没有多少历史回味了。破屋才有沧桑感。因为故都的历史漫长,文化积淀不是在表面,是要慢慢体会的。为什么要泡一壶浓茶?浓茶是苦的,但是有回味之甘。需要慢慢品味,才会越品越有味道。这就是故都的秋中的悠闲的滋味,悠闲才有雅趣,郁达夫欣赏的是衰败的生命。牵牛花,他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逃避鲜艳的色彩,显然,郁达夫是在竭力追求一种淡雅,牵牛花的色调已经十分淡了,他还要强调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色彩已经够雅致的了,但毕竟是外部的,郁达夫觉得不过瘾,还要加上几根疏疏落落的枯草。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要欣赏不难,枯草表现生的衰败,难道不值得欣赏吗?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价值,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生命的感受。谁说悲凉不是美的呢?
         但是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欣赏是有难度的,郁达夫在开头的第二段就说:“秋不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他警告读者,以通常的那种“半开半醉的”精神状态,是欣赏不了秋天的悲凉的美的。他强调,欣赏秋天的悲凉之美要有一种喝浓茶的悠闲心情和姿态。悠闲地坐在庭院中,“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才能体会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接下来写到北平的秋天的树和花,本来可供选择的也是不计其数,但郁达夫却偏偏选了槐树的花。而且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眼看快要死亡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这把前面对于秋草的朴素雅趣引向更为深刻的境界。生命的衰亡迹象,虽然从世俗观念来看,并不美丽,但也是很动人的。这种动人之处,不在一般的感觉中,虽然从世俗观念上看,并不美丽,但也是很动人。这种动人之处,不在一般的感觉中,只有在非常细致、非常文雅的心灵感觉中才会有。早晨起来,发现满地槐树的落蕊,一般人是没有感觉的,不但视觉如此(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也如此(声音也没有),嗅觉也一样(气味也没有),本来在一般人,触觉也没有的,但是,作者把“脚踩上去”(当然是穿着鞋子的),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的艺术家,谁能体会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呢?有了这种感觉,对于生命的消亡,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深邃的感觉。落蕊被扫去,他审视着“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里还有点落寞”这样“深沉”,如此生动的自我深化,又如此不着痕迹,不单单是贴近自我,从感觉深化到潜意识,从潜意识深化到思绪。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感觉,把感觉独特的词语化,这就是郁达夫告诉我们的为文之道。
         人和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感觉,人的死亡就是感觉渠道的断绝。从审美意义上讲,不仅是“我思故我在”,而且是“我感故美在,我不感故美不在”,只有把全部属于人的感觉唤醒,把情感唤醒,使之复活在文字语言中,人才能从实用的(亦即片面的)功利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故都的秋,郁达夫写到了潜意识中的“落寞”,读者可以感觉到郁达夫最为深邃的艺术追求。在他的眼里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他沉浸其中,并没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他笔下“秋蝉衰弱的残声”,和“落蕊”一样是对生命衰亡情趣的体味。而他说这样的秋蝉很平凡,很世俗,是和耗子一样,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使得古典的高雅中透露出现实的、平民的色彩。和前面“租人家一椽破屋”呼应。
而后面的都市闲人,就更加鲜明了。这些闲人,虽在都市,衣着却很传统“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古朴悠然,这样的闲人内涵丰富。一方面他们是俗人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他们也有高雅的文化人的悠闲情调,为高雅的文化人所欣赏,和泡一碗浓茶的文人相比,从情趣到节奏都是有机的统一的。连说话都是“缓慢悠闲的声调”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文人情调表现在世俗之人的生活节奏上,世俗之人体现文人情调,就达到了俗而不俗,大雅和大俗的交融。其中的美,其欣赏难度是很大的,那种漫不经心地欣赏名花美酒的态度,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散文中最突出的应该是作者我手写我心,贯彻在文字中的情感或感觉,如同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呈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吧!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