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亚健康症状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7期   作者:赵景芝
[导读]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育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心育”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进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玄素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家庭的心理氛围,父母的育儿观念,教养态度,自身素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具体、最中华牌的。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亚健康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开家长会时我常常碰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听话,如何不喜欢上学,如何与老师闹别扭,如何与家长顶嘴等,经过分析后我发现多半孩子的态度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极其相关。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遇到挫折、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累。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而租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租野蛮横,缺乏同情心。
         二、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由于认识不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对其子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而对子女不会施加新的压力。而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一方面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超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对其学习上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单亲家庭以及留守儿童。
         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尤其是残缺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完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感受不到家庭完整和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不到家庭友爱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在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有的学生还可能在这种单亲家庭中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许多孩子,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爸爸妈妈一直在外打工,等到孩子上小学时才接受抚养、监管。而六岁前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也包括情感的培养。因为之前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是很亲密,如果爸妈一味指责孩子的不是,使他难以接受,导致孩子逆反心理越来越强。有的家长虽然人从外地回到了家乡,可是晚上还是要加班,无暇陪伴孩子读书学习,而孩子有没有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好放任自流,所以,有些同学晚上几乎不读书学习,沉迷于电视、游戏、QQ等娱乐当中,作业难以完成,无奈只好忍受、家长、老师的批评、惩罚,因而情绪变得低落,常常萎靡不振,无法自拔,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学习不断退步。


         那么作为一名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家庭亚健康的现状,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呢?
         一是端正教育理念,统一家庭成员的教育思想。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且重视其良好人格、良好品行的培养,教育孩子具备热爱祖国、严守纪律、诚实守信、尊师爱友、勤劳能干的美好品质;既重视智力的提高,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统一思想,否则,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要么放纵自己,肆意妄为。
         二是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还孩子一颗纯净、快乐的心灵。有的家长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问题置若罔闻。孩子身体出现了问题也一概不知,思想、品行的问题更是茫然不知。以至于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酿成大祸,可能还蒙在鼓里。家长不管有多忙,都应该抽空跟孩子聊聊天,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尽量多鼓励孩子,而不是只会批评、责骂。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而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曾说过一句家教名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三是努力营造温暖、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温暖和睦的家庭,孩子会感觉更幸福快乐。否则,孩子就会失去安全感,更谈不上快乐、幸福了。这学期,我就发现班上有三个孩子,因为爸妈矛盾深,甚至于闹离婚,导致孩子整天寡言少语,成天垂头丧气,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其中有一个男孩子,爸妈从小丢下自己一直在外地打工,几乎不关心自己,而寄居在大伯家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人经济条件也差,爷爷跟爸爸也闹僵了,于是,爷爷把一肚子的委屈撒在孙子身上,经常数落孩子的不是,骂骂咧咧。这些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而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打架斗殴等不良的心理,沉迷于玩手机游戏。不开心的时候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好拿女同学或其他弱小的学生发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也曾多次找他爷爷聊过,爷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让他们爷孙俩都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自己改起。如今爷孙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另外两个孩子的情况也有了一些好转。
         四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多鼓励孩子,只要孩子在不断的进步就行,不能一味拿他与自己相差很远的同学盲目攀比,而无视孩子的努力,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无可理喻,内心沮丧。如果能帮助解决他们上课开小差、记忆力差等具体问题就更好了。
         五是要培养好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相信孩子,善于等待。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好习惯成就大未来。作为家长,首先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解决心理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孩子的问题不是意识形成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解决这些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六是要加强与学校老师联系,共促孩子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跟孩子接触机会也多,所以,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密切合作,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因为爸妈身体的原因,一度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甚至于厌学。他全家四口人,租住在一间大约十五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弟弟才四岁,爸爸说话很结巴,在外干重力活;妈妈脊背弯曲严重,显得很瘦小,在服装厂上班。爸妈虽然身体残疾,也领着低保,但自尊心强,很勤劳能干,在老家还建了一栋楼房。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多次与家长电话联系。当孩子第二次辍学,他妈妈主动求助于我后,我亲自上门家访,了解到了更全面更真实的情况,为后面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方面,我跟孩子谈心,赞扬他妈妈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称赞妈妈养育成自己健壮的身体,以及对自己学习、思想的关心,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妈妈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我也开到他妈妈,让他直面孩子心中的顾虑,促膝谈心,多跟互动,比如:牵牵手、摸摸头、抱一抱,尽量带孩子出外游玩。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尽量给他提供一个比较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从此以后,孩子变得阳光多了,上课发言越来越积极主动,字体也漂亮多了,语文期末成绩由原先的不及格跃升到八十多分,进步非常明显。他妈妈也多次表示感谢,我也感到无比幸福。
         总之,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全家教育观念要一致,营造温暖、舒适、民主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寄予孩子适度的期望,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共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善于洞察秋毫,注意孩子的微妙变化,尤其是留守孩子更要多关注,及时了解变化的原由,并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只要家长和老师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就能为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开创一片更光明的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