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教育不应该被排除在职业教育之外,而应当真实呼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切融汇职业岗位变迁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和回归教育本质、去除功利化追求的内生需要,寻求将通识教育有机融入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只是现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育极其发达,而通识教育却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于异化、边缘化的倾向越发严重,而高职院校尤为其甚。对高职教育培养“工具人”的质疑也越发激烈。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们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重新审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寻找推动通识教育在职业院校落地生根、开花的路径,就显得尤其急迫。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之现状
研究普遍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许多高职院在“就业导向”下,把重心放在技能培养培训上,完全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器化”、“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即使培养出较高技能水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无法满足“人格健康、素质良好的现代公民”的需求,更不用说由于这种短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失衡,缺乏较好的拓展学习、迁移的能力,可能难以适应社会急速变迁、岗位迁移的要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二是在开展通识教育的高职院,大部分也是形式大于内容,通过简单“缩减”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框架来实施本校的通识教育,对大学一般存在的通识教育问题如通识课程的娱乐化、浅表化,通识课程教学的简单化等问题全盘继承。因此,可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优化、提升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高职通识教育之意义
上文实际上已经涉及到高职领域深入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但是笔者仍需详细阐释,以使高职领域中特别是具有决策能力的领导能够完全明晰。
一是落实国家关于现代职业人才目标的应有之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以说,从国家层面已经发出了明确号召,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及时导正,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之路。
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曾指出人应当具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权利。以此来审视我们的职业教育,则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应当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帮助他们科学地理解自身、理解环境,并支持他们通过学习构建起稳定的人格、获得和谐的社会关系、获得职业能力并具备终身学习的潜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来自主升级,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我国特别注重“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要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职业技能教育或专业教育是绝无可能的。
人的精神、信念、人格、审美、价值追求的养成需要人文的涵养,因此,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通识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是真切回应社会需求的应有之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经济业态、产业模式加速迭代,对人才的需求随之不断变化,特别要求人应当具有持续学习和迁移创新的能力,因此过去那种“功利化”的“工具人”的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院必须作出回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应有之义。当前对教育的异化、人的异化等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教育的功利化取向、人的器物化培养,已成为学界批判的重点。在职业教育领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高职院校似乎天然具有与生产一线对接、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特性,要求高职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便高举着就业导向的大旗,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理所应当地削减着通识教育的分量。但是教育就是教育,他不是职业的培训,其目标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工具”,因此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出具备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前提和基底,技术技能的培养不能取代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涵养。
三、高职通识教育的一般策略
高职领域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教育,而是要把握好二者的关联,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职业人才培养。
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在学校里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使通识教育深入教职员工的脑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强化通识教育地位。
二要系统设计通识教育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尽可能做到因校施策,避免拿来主义,要结合学院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行业背景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来设计学院层面的通识教育体系。如同处湖南的职业院校导游专业也可强化地方文化特色,张家界和岳阳的地方文化特色就各有特点。用好两个课程,即显性课堂和隐性课程,要统筹协调两个课程的互补、联动,在显性课程之外,对校园文化活动、师生交流活动等要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学院通识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因时因地开展。必须基于学生本位,固然通识教育是希望涵养学生,但也不能盲目求高,一般的高职院都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自律性差的问题,因此通识教育体系必须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分类教育,特别是必要的补偿教育要做好,如针对一般社会能力欠缺的(普通话、书写)要坚决筑底,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要有提升计划。
三要加强队伍配置,确保师资到位。对一般高职院来说主要是通过培养、培训,改造、锻炼一支能够承担通识教育任务的人才队伍。通过设立研究基金的方式鼓励基础课程教师向通识教育进行深化,鼓励专业教师主动探究将通识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从而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要制订相应的评价机制。通过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对通识教育运行的管控,避免陷入因人设课或随意决策的陷阱,通过强化制度保障通识教育合理、有力开展。特别要借助“诊改”抓手,推动通识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向明,“君子不器”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
[2]王小平,曾宇辉,“四个全面”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基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视角[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06.
[3]赵改燕,“职业人文”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4]薛超,王志涛,高职通识教育研究述评[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
[5]刘智运 , 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
[6]丁红珍,王荣发,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化通识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08.03.
[7]肖毅,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究[J].高教研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