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广泛用于工作学习之中。面对现今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中杂乱无章导致日后复习无从下手的状况,学习“思维导图”整理方法是尤为重要的,如何高效的从语言文字中提取出关键词整理出思维导图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导向、方法指引三个方面结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教材对整理笔记中的“思维导图”提出指导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 部编版教材 整理材料 提取信息
一、发现问题
偶然的一次收到了一封班级学生的来信,她是个学习非常认真而成绩始终处于中等的女孩子,要强的她无论如何努力总是变化不大,万般无奈之下便给我写了信。来信中讲述了她所有的学习习惯,其中有一段让我看到了她的学习问题:
我真的很想让学习进步更快,可是怎么努力都不行。特别是语文课上,我很认真地把老师的笔记都记了下来,可是书上没什么地方能让我记笔记的,所以我把笔记记在本子上。可是老师上课讲得太快了,很多字我都来不及记下来,每节课都听得很累,一直在记笔记,好几次老师上课叫我回答问题我都不知道应该回答些什么。我明明很努力了,为什么会这样?
看到这样的来信再反观学生们课堂的表现和书本,确实,课堂笔记的记录已经成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难点,而往往这个难点影响了很多孩子的语文学习。
二、问题剖析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笔记的整理却显得生疏,往往胡乱一涂导致复习时无法回忆起完整的课堂逻辑,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
(一)杂乱无章,无从下手
因语文书的排版问题,很多课文附近没有给足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记录的区域,再加上学生平时课堂笔记记录习惯的问题,很多时候都只能有一笔没一笔的到处乱写。即使是老师指导之下在规定区域记下笔记,而这样替代性思维等到复习的时候很多孩子依旧无法根据散状的笔记还原出本课的知识点。
(二)整理费事,漏掉重点
正因为记在书上的杂乱,很多家长和老师会建议孩子准备一本笔记本,从预习作业开始就在笔记本上进行预习,上课笔记记录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看似一套完整系统的笔记记录,又能有几个孩子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清楚地整理笔记呢?往往是在课堂上学生专注于在记录中关注老师要求的记笔记方法和要求,老师讲到哪里?哪些是重点?就成了学生忽略的内容了。因此,课堂上用笔记本大量记录笔记的方法会大量分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课堂学习效果往往很差。
与此同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的笔记往往是以条列式笔记为主,而条列式笔记往往的呈现出以下的缺点:
1.充满密密麻麻的文字,而且记笔记的速度太慢,很容易漏听部分内容。
2.临时想要插入补充内容时,产生“怎么放进去”的问题。
3.阅读笔记会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4.事后搜寻资料的时候比较困难,很难清晰地展现。
5.文字量太多让我们有时写完了笔记,再也不想翻看第二遍。
(三)一味誊抄,缺少思考
因为很多孩子缺少课堂笔记的记录习惯,所以很多老师喜欢把课堂笔记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以达到课堂笔记记录的效果,可这样的笔记很大程度上会减弱学生课堂思维的发展,只依赖于课堂笔记的学习。于是课堂笔记便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成为了提线木偶。
三、方法指引
基于以上课堂学习的问题,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既快速又清楚地记录课堂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呢?“思维导图”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我的视线。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迅速,是全球化市场和国际村的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存在巨大的压力,如何在巨大压力运用有力工具化繁为简提高效率就成了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于是“思维导图”孕育而生。
“思维导图”是把你脑中的智慧,以清晰的脉络呈现思维的一种图形。横向纵向思维的叠加,再加上一张白纸,所有的思维便清晰可见。“思维导图”是将语言文字图像化的最好方式,在整理导图的过程中我们的“整理能力”、“截取信息”的能力全在提升,从而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思维导图”也成为了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更简单、更高效、更清晰地梳理文章脉络、记录学习重点呢?下面我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了思考尝试。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按照时间的线索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的北京春节描绘地真实可感。因为文章较长,描绘的画面非常丰富,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碎片记忆比较多,然而如何让这样碎片化的知识点相互整合形成完整的记忆曲线就成了难点,于是我便尝试了用“思维导图”来完成知识点的整理。
图1 图2
图1和图2是两种形式不同的思维导图,这两份思维导图都从时间和活动两方面将文章内容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来了,而两者区别在于图1用的是文字罗列的形式,而图2则更多得在于图表,从图表中一眼就能看出到底哪些时间点是详细描写的,有哪些活动,而哪些时间点是略写的,有哪些活动,可以说长段的文字被简化了,学生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然而,上面的两种形式画起来都费劲了一些,如果课堂上学习直接绘画的话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决定用“涂鸦笔记”式的“思维导图”来思考、记录本课的内容。
图3
有了上面两种“思维导图”的比较,图3就显得更加随意,更加适合课堂学习的急迫感,用圆圈大小来显示他的详略和重要性,课堂上学生每关注到一个重点就通过这样“涂鸦式”的笔记记录下来更形象也更生动。
四、总结
三种不同样子“思维导图”,内容一样却通过不同形式将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叠加,让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更加生动起来。
再看部编版的教材,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的同时如何快速整合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借助“思维导图”的力量,我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当然,“思维导图”的形式还有很多,我将继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