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探究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朱小娃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是民族的精华,是艺术瑰宝。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是民族的精华,是艺术瑰宝。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先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再探讨具体融入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对策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大的趋势。随着文化自信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语言是文化表达的载体,小学语文学科承载着社会、历史、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烙印于灵魂。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是具有5000多年发展历史的古国,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完整展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也是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基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人生的理解,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语文教学更多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
        1.依托汉字教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对汉字的研究,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是从汉字开始的。汉字有规则、笔画和含义的界定,还有书法等欣赏价值。通过汉字学习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能教导学生做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汉字的发展是有一定进程的,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后来的汉字,都蕴含一定的哲理故事。教师在教学汉字时,可以将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特征进行融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内涵,进而让学生喜欢上汉字和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如在讲授“贝”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古代,人们觉得贝壳非常漂亮,喜欢将贝壳作为收藏品收藏或装饰品戴在身上,而甲骨文中“贝”字就是贝壳张开的样子。因为贝壳方便携带,所以还被当作钱币,后来在创造汉字时,与“贝”字相关的汉字都与钱有关。之后,教师列举几个与“贝”字相关的汉字,如“赚”“赔”等,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一下,举出自己认识的“贝”字偏旁,且与钱有关的汉字。

通过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素材的融入,学生会对汉字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夯实汉字学习的基础上培养文化素养。
        2.依托诗歌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内涵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依托诗歌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如利用诵读和背诵等形式,挖掘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熏陶。
        如在教学部编版的《悯农》时,教师可以将中华优良传统---节约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悯农》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不应该浪费粮食。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建构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节约的理解,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又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景象:在没有人烟的覆盖白雪的寒冷的江上,一位垂钓的老人独自垂钓,这种凄凉是可以感受到的。在学生进行想象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这位老人受到很多磨难,生活也比较艰苦,但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并通过苦中作乐,勇敢面对生活。教师对古诗创作背景的解读,对传统勇于面对生活精神的融入,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利于学生形成传统文化认同感。
        3.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节假日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如在讲授《传统节日》时,课文中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节日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自己喜爱节日的由来、习俗等进行介绍。学生搜集节日资料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各小组在搜集完资料后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在所有小组发言结束后,进行投票,选出优胜小组。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做香囊,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特有风情,进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语文教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语文教育更具前瞻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依托汉字教学、诗歌教学、传统节日教学进行,目的是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发展核心素养,自觉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重任。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黑河教育,2020,(6):35-36.
[2]周毅云.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J].科学咨询,2020,(15):203-204.
[3]黄强.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J].考试周刊,2020,(35):25-26.
[4]苗迎春.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融合[J].语文课内外,2020,(12):107.
[5]李保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20,(12):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