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应用题教学中,提倡“应用题教学生活化”,进而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本文主要从题目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形式生动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题目结构开放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来几方面初步探究小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生活化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用一种开放的主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提倡“应用题教学生活化”,进而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一、题目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数学,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走向生活,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无数屏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可将“60÷10”改为“60名学生排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怎样排?”学生可能会列出这些算式:60÷1,;60÷2;60÷3……; 60÷10; 60÷20……;“你认为采用哪种方法比较好?”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的办法。开放教材,用活教材,大胆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感受、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二、题目形式生动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对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例如:在第六册学习计量单位(《时、分、秒》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求经过时间或是求菜地等的面积或周长的内容,以及一些“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共可以有多少个星期日?”等等这一类的题目时,我会想到用一些比较直观的实物或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来求得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如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们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气温、某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等等。更多时候,我们还将应用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了、生动了,变得更易于学生接受,也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题目结构开放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了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有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应用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条件不足的应用题。
可以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学生自己去搜集并给予解答。比如:“给班级每一个同学做一条底6分米、高2分米的红领巾,共需多少面料?”解答这一问题时还需知道“全班人数”,这一数据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自己去收集。
2、纯条件或纯问题的应用题
可提供一些纯条件或纯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或问题自由展开联想,发散思考。如“五年级有男生150人,女生250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比如:“要求全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我们需知道哪些条件呢?”显然,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全校男女生人数来求解?也可以通过每班人数,每个年级人数或其他一些数据来解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某种真实的参考。
3、条件过剩应用题。
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会正确地判断,合理地取舍。如:“五(1)班46人交学费,男生交了5200元,比女生的3倍多100元。女生交了多少元?”让学生能过分析发现其中“46人”这个条件是多余的。
4、结论“不唯一”的数学问题。
比如“用大小卡车运送46吨煤,大卡车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次运4吨,怎样安排大小卡车才能一次运完这批煤?”显然,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方案也是多种多样。像这样一种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而这恰恰是传统应用题所无法比拟的。
四、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学习估算后,让学生估算出今天的支出,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后,让学生比较一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和一个蛋糕的三分之一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么比的;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数学的“生活化”,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张天孝.新数学读本[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卢江.面向21世纪的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5] 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8期
[6] 杨褰.课程改革与生活化原则.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