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意法教育是当今社会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并提出了最新的教学理念——“最差即最优”的平等教育理念。主张教师要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和“差生”只是思维方式不一样,都应该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意左右脑思维的转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我们的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意法;小学三年级;教学实践
数学学科以其自身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强的特点,使得小学的数学教学变得死板和无趣。很多教师还深陷于辐合思维,导致学生不会举一反三,题目稍加变式,就难以解决。此外三年级的小学生自制力差,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想摆脱单调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难题。下面就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课堂导入、培养发散思维、梳理正确学生观的角度,将“创意法教育理念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动机
枯燥的算式和数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课堂氛围消极。对此,教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设置环环紧扣,张弛有度,引人思考的教学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尤其对于数学科目来说,整堂课都处于严密的计算和高强度逻辑运算之中,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所以教师要营造宽松有余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好奇心进入重点知识的学习中。
首先考虑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讲数学名人故事或设置合适的课堂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对号入座”游戏为例,课前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带有数字的卡片,教师发出“比10小的数”、“2的3倍”、“可以被10整除的数”等口令,满足口令要求的学生举起自己数字卡片。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仅乐于参与,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其次要注意导入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导入要起到一定巩固作用,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一节课的学习中,防止知识负迁移的产生,影响课堂效果。
巩固旧知识也要注意方法的新颖性,并恰当地给予语言或其他形式的鼓励,让学生积极地对知识进行回忆。
二、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创意法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是认可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否定孩子的创造力。数学科目的课程目标绝不是把孩子培养成“计算器”。而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的最高层次就是创造性。科学家创造的一切都是曾经那些每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定理,而是思维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再一一去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真理的乐趣,产生认知内驱力。那么数学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学习数学对孩子们来说就像游戏闯关,越挫越勇。
想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问多从开放性问题入手,鼓励学生转换角度进行思考,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避免其他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小学生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到简单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此时教师不能过于关注结果而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二,多用变式,打开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难以举一反三,在应用中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改变无关变量,突出概念或理论的本质特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创意法宗旨是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是让优等生全面发展,中等学生积极发展,后进生有长远发展。不仅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数学知识,更注重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并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教师应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大胆的说出自己想法和思路,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会让其他学生得到替代性强化,学生更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真知,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爱上数学。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结语
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观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吸收新型教育理念,提高创新意识,无论是哪一学科,都应将创意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使其更适应中国儿童特点。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遵循教育性原则,不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想法,并给予充分的认可,充分贯彻创意法教学“最差即最优”的平等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席玉芝.创意法教育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
[2]吴兆民.浅谈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