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魏薇
[导读] 结合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实例 ,阐述了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章摘要:结合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实例 ,阐述了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数学
        正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且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让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教学中的教育性表现在教材内容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有人可能会认为:社会科学的教材确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自然科学的教材不一定如此。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认识思想教育内容。从数学学科的具体内容出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科学素质教育。
         一、有机结合,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忧国忧民思想, 到苏武的“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旌尽落”;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 无一不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 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亦变得越来越深刻。[1]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就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言,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去挖掘和设置:一是题意和数据;二是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三是插页,插图等;四是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通过数学发展史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比如说,在讲解计算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一大发明,由于它简单易学,运算方便,不仅通行中国而且远至东亚及欧洲各国。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又称商高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要性
        数学的发展史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极好教材。恩格斯曾经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中,经常提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马克思认为数学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数学来源于客观世界,反过来又广泛运用到客观世界中,强调这种客观性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数学同客观实际以及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且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是一门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科,它寻求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与我们内部的精神世界的理想模式。
        2、数学中处处充满矛盾
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运算律以及数学思想的方法,都存在着许多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正与负、加与减、分析与综合等等。对这些矛盾的揭示,能够使学生对数学发展的原因有深刻的理解,也会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对立统一观点
(1)实数中的有限和无限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而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于实数范围内。
(2)图形的分与合
一般梯形可分割成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直角梯形可分割成矩形与直角三角形,等腰梯形可分割成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他们合则为梯形。同样,多边形可分割成三角形,正多边形可分割成矩形,等腰梯形与三角形,以上合则为多边形,分与和是对立统一的。


(3)分式、比例性质中的变与不变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比例的等比定理也存在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科学素质教育
  二十一世纪教育, 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 德育教育先行为伴的双轨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相处,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去做。
         1、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加上社会上一些“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一些学生怕苦怕累。吃苦和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使学生有创新毅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教材列举与生活相关的题材和图表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还要使学生先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数学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才会有气氛,学生才会逐渐喜欢数学,从而才能对数学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和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形形色色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其感觉功能十分强烈。利用计算机教学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很有实效。比如,对“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教学,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某些多边形以帮助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利用课件中设计的动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意学数学、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中国有一句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合作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应该时常注重合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多创造合作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合作。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针对一个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总结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要把德育教育与有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要根据有关内容选择契机,自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熏陶,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之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否则就会造成“硬塞”、“横插”现象的发生,导致德育与数学形成隔阂。我们要做到“化雨”入土,以收“润物细无声”之效。
        参考文献:
 [1]齐磊,爱国主义教育规范化初探  天津教育  2005,(10)
[2]张文彦,自然辩证法概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P3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