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潘艳涛
[导读] 当代社会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中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的部分。
        摘要:当代社会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中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的部分。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对其未来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其了解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对自身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手段进行优化。本文以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为中心展开分析,详细介绍其应用后产生的效果。并且,根据其当前教育中所遇见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道德与法治;应用措施
        前言:近年来,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工作逐渐受到各界重视。为使其工作开展地愈加顺利,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增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时,不仅需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还应该引导学生将其合理地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对此,教师应该对其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并结合生活琐事进行相关教学。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并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对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应用效果
        (一)有助于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落实后,各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尝试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并稍见成效。小学生在这种优质的德育教学环境下成长,有助于其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其综合能力得以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多数较为枯燥,小学生在课堂中很难真正了解其内涵。这一现状对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极为不利,对此各教师开始尝试基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学习兴趣展开相关教学。这种优化后的教学手段,使其应用功能愈加完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其表达意思,并能够利用其思想去面对现实问题。
        (二)有助于小学生找到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对比以往死记硬背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前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小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下,能够快速掌握其课堂内容,并真正理解其表达内涵。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强调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时,也点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此,当代社会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重视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小学生在自己探索中,找到相关事件,并尝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小学生找到学习该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并稍见成效。
        二、当前现状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受重视
经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各小学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多数较为忽视。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将书本中的内容念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记住其中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手段效率十分低下,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收货。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教师的工作态度。很多教师自己尚未认识到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这就导致教学不认真、教师专业化能力不足等情况屡见不鲜。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小学各学科在教学时,开始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然而,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授课时,相关教师却忽视了其实践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往往无法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逐渐消磨对德育教育的学习兴趣,其课堂学习效率十分不理想。对此,教师应该对其德育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使其符合当前各小学生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不能帮助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较为乏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不能起到其应用的效果。


        三、应用措施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德育教育工作
随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不断落实,相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应该转变思维,重视其德育教育工作。当代社会,对小学生综合素养水平要求较高,为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相关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其德育教学策略。经相关教师的不断实践后得知,进行较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对此,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以孝顺父母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哪些行为是孝顺父母的表现?”。在学生有一定思路后,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孝顺父母的具体表现,还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笔者认为,这种充分地将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表达出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作用得以真正体现。
        (二)优化自身德育教学手段
以往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课程内容时,多数较为枯燥。学生在这种气氛较为沉闷的法治课堂中,很难提起对德育教学的学习兴趣。这就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其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逐渐下滑。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当中,教师应该优化自身的德育教学手段。同时,积极开展符合小学生实际需求的德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互相帮助这一美好品质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有关朋友间互相帮助的例子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影像、图像等,能够了解互相帮助的表达形式。在学生理解互相帮助的意义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经做过的好人好事。每位学生在生活中,都曾经帮助过别人。学生在独自思考、踊跃回答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笔者认为,教师优化自身德育教学手段,鼓励小学生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科学地设计相关教学计划
以往德育教师在授课时,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感受。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较为沉闷的气氛下学习,学习热情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并不感兴趣,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学习效率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道德素养的提升极为不利。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相关德育教学计划,通过引起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将现实中的实例融入德育教学内容的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当节课程中所讲内容,在现实中有类似情况时,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实例给学生讲解。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并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在了解其表达的思想后,自己的思路也更加清晰。这时候再去学习书本中的内容,往往能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这种通过实例辅助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助于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地更加透彻,进而使其真正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进而使其自身道德素养得以提升。通过上文介绍可知,德育教育的有效加入有助于小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对的,其在发展中所遇见的困难,对小学生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对此,相关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为其付诸努力。经相关教学实践的结果可知,德育教师优化自身教师手段,开展基于学生实际感受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小学生德育等课程的学习。对此,相关教师应该将其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效地连接起来,进而使小学生能够通过现实问题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陈风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6):132-133.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49+51.
[3]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6(15):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