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角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李德銮
[导读] 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
        摘要: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本视角出发,简单阐述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况,并对其研究提出了几点策略,望能对相关地理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本视角;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学科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在高中地理教育领域中,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越来越关注,为了让高中生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用地理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地理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认知思维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生本视角概述
        随着“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提出,广大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凸显生本意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内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为此,地理教师应紧跟时代浪潮,在新课改的机遇与挑战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较广、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内容具有综合性,因此,与之相关的地理素养也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特点,根据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态度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主要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三大方面。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地理素养中最关键、最必要、最本质的素养,不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对地理学科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地理实践与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地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大领域。
        (一)人地协调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二者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核心,面对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认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让学生依靠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重视自然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日后的成长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出一份力。
        (二)地域认知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区域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例如北极地区的特色动物北极熊、沙漠地区的骆驼等等。根据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地域环境特点划分,可以帮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进而揭示地理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提高人的“区域认知”素养。
        (三)综合思维
        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及其众多要素,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通过各要素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从整体上去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人地关系,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四)地理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自然地理中各项规律的研究离不开实践活动,经过户外考察、实地调研、社会实验等方式,可以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力,可以在真实环境下更深刻地观察和感悟人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加深对地理理论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地理实践素养。
        三、培养策略分析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教学经验与课本知识,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长此以往,就会加深学生对教师讲解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此同时,地理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由于学生喜好不同,各科目的学习成绩也会存在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数学较好、英语不行;有的历史地理较好、物理化学水平较低,学生会下意识地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学,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倾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内容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整合资源、人地协调意识
        高中地理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有限,介绍的大多是一些地理基础知识,为了强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应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整合与课时相关的信息,从众多数据中筛选出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结合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人口增长模式”一课时,通过学生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分析,可以从中很清楚地看到不同时期内人口的增长幅度及人口增长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地关系的内涵及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结合案例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注重对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研究,还关注着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为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多媒体等新型信息技术,创设内含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信息,立体、直观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在勾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中构建起完整的地理思维体系,增强学生对各个区域组成要素的理解性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
        (四)观看地理图片、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GPS、RS等一系列电子导航系统也逐渐走进大众视线,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搜集各种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的相关图片,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图片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和感知,引导学生在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推理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地形地貌时,通过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高于图片,及独具特色的“窑洞”人文景观,带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根据其地理位置、结合板块运动及自然规律,分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在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成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原因,让学生从地形、地质、降水、植被等自然条件和植被破坏、大肆砍伐等人为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其成因对治理区域内水土流失现象的措施展开讨论,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借助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本教育视角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课时主题对学生进行一些教学训练。比如在学习“田纳西河综合治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实践探究的任务,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田纳西河地区的地理因素和区位因素等相关的数据,通过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各方面因素,让学生借助自主或合作的方式,从收到的信息和数据中总结出纳西河地区的气候特点。然后结合资料和数据,制作出纳西河治理的具体方案,并讨论各种方案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出最佳的治理措施。此外,教师还要对实践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巩固课本基础内容的同时,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本视角下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储备丰富的地理知识,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同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将课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红.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  教育探索,2016(05)
        [2]宋长青,冷疏影.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06)
        [3]陈良豪,张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4]贺瑶,张明礼,王延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