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封伟胜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传统的:“教师—黑白—教科书—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传统的:“教师—黑白—教科书—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大潮中,我积极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再现历史情境,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历史这一学科,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学习没兴趣,加之历史具有过去性,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进行整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通过放映影像资料“秦始皇兵马俑”旅游篇,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播放资料,配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再现古代沙场,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进而提出“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统一是以惨重的代价实现的,为什么统一是进步的呢?”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展现滨州的旅游区“秦皇台”,让学生观察旅游区路边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货币、度量衡、车等图片,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其思维活动在视,听,触的基础上,借助于观察,想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现行的教材普遍内容多,包罗万象,按传统教学方式来讲,难以完成。多媒体不仅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实用于教学,对知识既传播快,又能有效提高效率。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得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听视并用可获75%之多。可见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不仅就能实现高效率,而且能让学生利用节省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加深对教材的认识。


        对一些难讲述的内容可以以生动的演示来让学生加深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时,教师的讲述难以很形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体会当时的惨烈,采取播放侵略者掠夺的文物,字画,古董,黄金,以及惨烈的战后场景,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继而启发学生有何感想?这样学生会进行表现出愤怒,惋惜,惊讶,适时的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这样教学效果和速度就会提高。
三、扬长避短,保留传统优势,发挥电教特点。
        实践证明,多媒体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其优势,特别是动态的演示更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多媒体教学逐渐占据了课堂教学,成为主要的手段,但是并不是说放弃传统教学,我们要运用历史学科中的评价方法来一分为二地辩证的看待,传统教学也有许多特色功能不容忽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纯粹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只是单纯的让多媒体唱独角戏,忽略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也会使课堂效率降低。
实际上,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教态,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丰富学生的情感。在设计课件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让课件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调整。那种让上课就是按键和顺序播放的办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甚至于教师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总之,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新手段,在课改中要大力倡导。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们相信,只要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学生的需求,设计的更加合理,就能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烈火,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让每堂课活起来。这样,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将会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得到益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