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穆广菲
[导读] 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从娃娃抓起。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   学应当结合时代要求,增强教学有效性,促进育人质量稳步提高。那么,教师应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本人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入手,对基于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工作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由于小学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年龄偏大,传统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往长期以   来形成的不合时宜的理念仍旧根植于部分教师的思想之中,导致他们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相   对单一。
(二)陈旧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增强课堂活力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日渐增强。但是部分教师还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忽略了感知体验才是儿童行为的基础,依旧采用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在课堂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合作方向不明、目标不清、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看似热闹无比,实则教学效果一般。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不足,课堂中束手束脚,再加之受学校的教学条件、   家庭的重视程度、实践基地的配置等条件的影响,课堂知识与实践内容脱节,课堂呈现的魅力不足、活力不够、吸引力不强。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理念的转变
(一)领导率先垂范,明确管理导向
        新课程所赋予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学校管理者率先践行的目标。只有学校管理者“吃透”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干出成效。学校管理者对教育教学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求和传达上,而是应落实到行动上,   以自身教育教学的管理效果,“明”教师的眼,“亮”教师的心。
(二)进行观念更新,加强培训学习
        要想做学者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学习甚至比教育教学更重要。只有通过学习,教师才会与时俱进,把新课程理念学深吃透;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吸纳同行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为我所用。为此,学校利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各类培训项目和交流活动为教师吐故纳新创造学习的平台,才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切实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青年教师充满朝气、干劲、冲劲十足,中年教师沉稳睿智、肯钻研、肯吃苦。
        学校管理层要改变教育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建立健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和考核新体系。例如:在学习“我们不乱扔”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   以采取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境。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组学校操场上到处是垃圾、果皮,教室里一片狼藉,物品乱放的图片,然后再为学生展示一组学校到处干净整洁,教室桌椅、物品摆放整齐的图片。   让学生自主观察两组图片,然后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谈对这两组图片的感受。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们选择,你们愿意在哪种情境中学习呢?”“你们知道第一组图片中的情景是如何形成的吗?”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反思自己,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善于挖掘素材,拓宽教学渠道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教师对学生要足够了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拓宽教学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特点,积极创设自主学习、互动参与、共同探究的氛围,   唤起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四)实行自我管理,提升管理品位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不断渗透,学生自主、有序、有趣的学习新氛围必将在班级内、学校里形成“气候”。为此,学校要改变以往层层施压、紧紧“包裹”式的管理办法,科学制定自主管理方案,着力提高学生、教师的自我管理水平,让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学校品位实现全面提升。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蕴含着更丰富的育人功能,更注重对儿童在法治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身为该学科的任教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挑起育人重任,从本职   工作出发,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拓宽法治理论视野,增长法治知识;只有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用崇高的道德精神、充满正义的社会人文情怀熏陶儿童,渗透法治观念教育,才会实现“道法合一”的育人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需确立适合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应设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确立教学目标前,要充分研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以课标为参照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此外,优秀课改教学案例也能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进行选择、整合和借鉴。
(二)创设教学情境
        遵循小学生的年龄认知规律,课本里插入了许多绘本故事和琅琅上口的童谣歌曲。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适当地安排故事导入,吟唱童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使教学朝着目标有序推进,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生态课堂
1.体验现实生活,体会道德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体现道德法治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融合。儿童良好道德的形成,最早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儿童体验得愈   充分细致,对道德的认知就会越明确。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厘清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通过真实有效的体验活动,深化道德认知,领会规则意识。
2.模仿生活情境,充实道德认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最后也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一些仿真情境,发挥情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让学生感悟生活,达到情感体验上的共鸣,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3.利用绘本故事,培育规则意识
        道德存在于生活中,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这片沃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机地联系教材教学内容,利用绘本故事,联系学生实际,大胆开展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可借助绘本故事的汇编,再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师生间、学生间也可开展讨论、交流、探究,让道德认知和行为规则认同感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在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更新教学观念,分析课堂教学的主体,全面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行为习惯,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将知   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奇.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2016(23).   [2]付宇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