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影响藏文化发展和形成的因素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完玛才让
[导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830002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文化,大多经历了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时期的发展趋向。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样经历这三个阶段,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宗教信仰等社会等因素对青藏高原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藏文化;吐蕃王朝;独特地理;本教;佛教
        一、独特地理环境对藏文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古称“艽野”喜马拉雅与横断两条山脉在东南交汇,形成北半球地表褶皱最明显而紧密的区域---纵横千里,层峦叠嶂,忽而峡谷幽深、激流汹涌,忽而悬崖突兀、雪峰傲立。在吐蕃历史资料中也用“雪山之中,河流之源,山之高,地之净”来形容吐蕃地理环境的特点。大量考古发现,青藏高原地区从远古时期就有藏族先民在此区域生活、生产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以距今4000多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直接对藏族的传统服饰、饮食、居住等生产生活方面产生了影响,藏装、糌粑、酥油成为藏族独有的标识。
二、本教对藏文化的影响
        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不仅继承了祖先的文化并建立了吐蕃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据记载:“从聂赤赞普至赤妥吉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治理王政。”[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 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由此可知,本教是在佛教传入吐蕃以前就存在和盛行于西藏本土,但是据藏文史籍特别是本教文献记载,本教又是从大瑟或克什米尔、勃律、象雄地区传入的宗教。这种不同的说法虽然无法确切地考证,但在某种意义上告诉我们本教是一种外来文化跟本土文化相融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的代表。从此它开始以吐蕃原始宗教文化的形式渗透到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对于国家的大政,本教可以护持国政、护国奠基;对于普通百姓,本教可以通过巫术、卜神问鬼等方式干预和控制民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本教对吐蕃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最后由于佛教的传入而两者发生了文化的冲突和排斥,并在吐蕃历史上发生了所谓的“佛本之战”,导致了本教文化走向了吐蕃社会的边缘。虽然当时本教受到了佛教的沉重打击,但它至今依然影响着西藏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今藏族人民的的生活习俗中也扮演着随处可见且不可忽略的文化作用。
三.佛教对藏文化的影响
        在诸多藏文史料中,吐蕃与印度文化的接触可以追溯到拉托托日年赞时期。传说当时空中降下四宝:合掌的莲花手、小舍利塔、六字真言的宝珠以及《庄严宝王经》,因无人知晓,被作为天降神物而保存起来。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 “这是由班智达洛森措及译师里梯斯将这些经典带到西藏,因藏王不识经文更不解其意,便将这些经典和圣物留下后返回印度。”[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26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在藏文史料中有记载的印度与吐蕃之间的实际存在的交流史。此外,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提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东迁的雅利安人到达过吐蕃的北边。如此看来《历史》中记载的吐蕃和印度的关系史比藏文史料的记载早1800多年。

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印度文化跟吐蕃的交流更加频繁,历经数多年的文化碰撞、排斥、融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外来的印度文化---佛教文化代替了吐蕃原有的土著文化而变成了藏族的主流文化。
        到了松赞干布时期,由于他的文韬武略,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蒸蒸日上,“其邻国羊同及诸羌并宾服之。”[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松赞干布不仅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而且以开明的心态去积极引进先进的文化而推动了吐蕃文化的发展,如创造文字、厘定管制等。同时,他还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的入藏对吐蕃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两位王妃的影响下,松赞干布也开始重视佛教并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从而形成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的汇集点。无可厚非,当年松赞干布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他部分地接受了佛教文化,并把佛教的“十善业”作为先进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推广。除此之外,松赞干布派遣吞米桑布扎到印度学习。吞米桑布扎学成回归吐蕃后,在赞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创建文字并把印度的佛教经典译成藏文,从而对藏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赤德祖赞重视佛教,派人到印度求学。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外域僧人成为传播佛教的主角。由于当时吐蕃的各邻国受到外来势力的进攻或打击,很多外僧被迫从自己的国内逃到吐蕃的周边和腹地从事传教而得到了吐蕃赞普的重用。
        赤松德赞派人迎请的寂护大师和后来迎请的莲花生大师在西藏佛教的发展史上是功不可没的。历史上,赤松德赞、寂护大师以及莲花生大师被合称为“师君三尊”。赤松德赞时期,在莲花生大师的主持下,佛教在吐蕃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公元779年创建了桑耶寺、度“七试人”出家、翻译佛经以及派人印度留学等做了一系列重大事情,此时的吐蕃具备了佛、法、僧三宝而佛教文化在吐蕃王室已经折服了赞普及诸位丞相。当时佛教文化虽然遭遇了本教文化的排挤和打压,但是在高层人物的支持下最终在“佛本之战”中以全新文化的身份得到了吐蕃人的认同并达到了前弘时期的顶峰。佛教在此后的发展道路并不顺畅,朗达玛在位期间为了现实的需求佛教遭遇了灭顶之灾。在前弘期,佛教虽然在赞普王室发展较快,但并没能够在民间普及。
        朗达玛被刺身亡之后,吐蕃社会上出现了割据、混战局面,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左右。此时在战乱漩涡中苦不堪言的下层百姓也热切地希望摆脱目前的困境。于是佛教得到了再度流传的契机。佛教在西藏的再度传播在历史上称之为“后弘期”。后弘时期佛教不仅能够在民间普及并在藏区长期与藏族的本土文化相融合而最终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综上所述:以藏传佛教为主流的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今人眼中独具特色的藏文化是西藏的土著文化,这一点是忽略了地理因素对藏文化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实质上藏文化是吐蕃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交融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 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3]《旧唐书》卷196上《吐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