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发挥校本教研对小学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小学教育改革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小学课程建设中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展开阐述,分析校本教研内涵与特征,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改善对策,希望对提高校本教研工作水平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小学课程建设;校本教研;作用;对策
课程建设是系统性工程,涉及课程排序与课程标准设定等内容,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影响下,小学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影响课程建设成效的因素较多,其中校本教研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但实际上,学校相对于校本教研工作改善,更注重生源规模扩大,导致校本教研作用发挥受限;对此,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确保小学课程建设成效。
一、校本教研概述
1.内涵
校本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丰富教学经验。教师作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技能的重要媒介,应当不断提升的责任意识与专业教学水平,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与潜在的问题,通过实践经验总结,高校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校本教研强调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同步展开,以推动小学课程体系完善与教学质量提升。
2.特点
相比较于其他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特征更加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扮演者研究者与教学者双重身份,需要在教学情境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同时总结教学经验,作为教学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二是校本研究是学校内部展开的活动,需要从学校发展实际入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特征等发现与分析、解决问题。三是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与交流,全面分析与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教师自我反思在校本教研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策略针对性与落实有效性。唯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水平,主动关注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才能实现教学针对性改进,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二、校本教研对小学课程建设的作用影响
1.促进课程优化设置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小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在课程间的搭配与课程设置类型等方面加强考虑。校本教研工作展开为课程设置与调整提供了基本依据,确保课程科学设置。校本教研工作展开不能脱离素质教育要求与本课程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活动有效展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2.明确课程教学成效
校本教研能够明确把握教学效果,小学课程教学成效参差不齐,忽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明确把握,将不利于教学问题全面发现与改进措施针对性制定,最终影响教学成效。对此,应当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了解课程教学成效,实现对效果的全方位分析,明确了解教学问题。
3.促进课程内容调整
校本教研是课程内容合理调整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新增删的内容,可确保课程教学的前沿性。校本教研可明确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情况,以此加强课程内容针对性调整,确保课程内容更贴合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
三、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学校校本教研问题体现在校本教研主体、过程、内容、方式与制度等多方面,不利于校本教研工作高效展开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究其原因与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片面、教师缺乏主体意识与职业认同感等因素有关。除此之外,也与上级部门忽视教师内在需求满足、领导干预忽视教研作用、教研工作展开缺乏有效保障等因素影响有关,对校本教研工作展开起到了制约效果。
1.教师错误认知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扮演着研究者的角色,在教学中不能立足教材照本宣科,相对于教案更应当注重教学反思。但大部分教师的反思多体现在技术性问题上,缺乏对批判性与实用性反思。在教学中多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获取教学资源,运用见效快的操作性技术,导致教研工作深度与质量不足,甚至让教师对活动展开产生质疑与抵触心理。
2.过程形式化
大部分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存在虚假设置校本教研对象与主题选取脱离实际等问题,教师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协同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学科带头人与教研组长、外聘专家等主体间缺乏交流,无论是在校本教研工作开展频率与载体形式等都需要加强整改。主题范围较大且脱离实际,与实际教学问题不贴合,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问题选择方面是为了应付活获得教育模范等头衔。校本教研工作展开需要长期的追踪调查,不是单纯开几次校验活动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3.内容零散
大部分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展开缺乏合理安排规划,在教研活动展开频率、教研活动内容、活动成效目标等方面的安排不足。校本教研工作内容通常由学校领导活教研组长临时决定,具备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教研内容零散化与研究深入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校本教研活动设置缺乏系统性,学案设计与微课录制等教研活动维持的时间短,教师多本着应付心理落实教学活动。在短时间内及时转变教研内容,长期会增加教师的反感心理,导致教师无法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与经验总结无法全面展开。
4.形式趋同化
校本教研形式千篇一律,如采取网络教研形式开展课例研究等,存在明显的趋同性特征。校本教研工作应当突显特色性与个性化特征,发生校本教研形式大众化的原因,首先与校验方式照搬照用原因有关,外校教研经验无法迎合本校实际,导致本校与外来资源难以有效融合。其次与单一教研形式原因有关,大部分学校的校验活动以听评课形式为主,教师独自研究,尚未发挥集体性作用。听课教师对教材的了解不透彻,听课效果不尽理想,课堂评价观点不客观与无建设性意义,导致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能力发展停滞不前。
5.制度有待完善
校本教研工作经验总结对制度完善有着积极意义,而校本教研制度执行是为了督促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确保活动有序展开。虽然大部分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但教研活动展开仍存在无序性特征,还需加强组织性特征融入。教研活动内容随意选取,导致教研活动展开缺乏可操作性与针对性。教研制度的约束力不足,促使教研活动边缘化,制度完善甚至成为了学校教研工作负担。教育部门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展开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时常采取评估与调查等手段了解活动成效,针对于教研制度不完善的学校来说无疑增大了工作压力,促使教研工作的行政色彩浓厚,更加大了教师工作量[1]。
6.缺乏有效理论引导
理论对实践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理论深度也直接影响着实践效果的理想性。大部分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缺乏专业人士引导,尤其是农村学校通常以听评课形式展开教研活动,听专家报告与参加研究班等活动形式占比低。其次是教研员从专业引导过渡到了专业领导。教研员应当具备丰富教学经验与专业教育知识,在教研活动中发挥组织与引导活动的作用,对教学技能给予指正点评,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但教研员领导方面普遍存在注重技术层面忽视理论完善等问题,导致技能型向研究型的过渡进度缓慢。最后受专家理论引导,教师对研究存在误解,使其认为理论知识的价值更高,对实践知识研究作用相对忽视。
三、小学课程建设中校本教研策略
1.积极转变教研观念
校本教研对小学课程建设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学校领导应当加强重视,提高校本教研工作地位,给予工作展开更多关注于支持,加强工作频次与形式等方面的调整,促使校本教研工作科学化与常态化展开。学校应当校本教研实践经验总结,切实围绕校本教研工作展开需要,尽快完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在实践中发现与纠正制度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制度的完善性与权威性,要求教师贯彻执行制度内容,有序展开教研活动,确保活动展开成效,实践学校资源优化与高效利用。根据教学实际问题合理确定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以确保校本教研对教学改进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2]。
2.丰富活动形式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形式趋同性问题不能忽视,也是影响校本教研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应当加强教研形式创新,丰富案例讨论与专题讲座等教研形式,积极营造开放性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发表看法,使其在思维碰撞中拓展思维,得出完整性的结论,高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师参与教研问题塔讨论,更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与教学水平提升。校本教研工作形式不应当固化,可以根据课题灵活采取各种教研形式,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积极引入新颖形式,确保校本教研工作成效,以切实提升学校校本教研水平。
3.强化教研能力
为强化校本教研能力,学校应当提高对教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明确教研主体,强化教师参与意识。组织教师展开有效培训,强化教师对教研工作的理解,促使其掌握教研技巧方法,确保教研活动有序展开。通过专题培训能够将教师从传统观念与态度中脱离出来,给予教研工作更多关注与认可,从而主动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水平,实现教研活动展开得心应手,更利于学校教研工作成效提升。学校应当进一步丰富教研专题培训活动的形式,转变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减少对教师自由创造的约束,应当甄选教研中的典型问题,引导教师展开讨论交流互动,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有序展开。同时从课堂出发寻求教学中的真问题,挖掘背后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理论体系完善,拓展校本教研工作展开创新途径,推动校本教研工作改进与质量提升[3]。
总结:
校本教研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高效建设的最便捷途径,小学教学改革应当加强校本教研工作落实,在教研制度、内容选择与过程等方面围绕学校发展实际问题加强整改,确保校本教研工作成效。校本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应当加强探索,加强其与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处理好校本教研与其他工作间的关系,全面提升校本教研水平。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职责理念转变,积极引入新管理措施,夯实教研工作开展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军.新课程下小学校本教研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91):25.
[2]车益明.探究小学课程建设中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J].华夏教师,2019,(13):2-3.
[3]任动.本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以周口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