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高磊磊 魏宁
[导读] 针对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摘要:针对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结构化课程体系,推行教材教法改革及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方面展开探讨,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素质;1+X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仅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客观的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有效的改变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首先,深化制造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构建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结合岗位需求,打造“1+X+Y”结构化课程体系;第三,根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推行双元协同教材教法改革;最后,注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时,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面,一专多能各方面综合发展。有了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融合式的课程,配合“校企合作”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多证书毕业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一、构建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校企深度融合,针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经济特色,实现“育训结合、书证结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真正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具有相关初、中、高级技能等级的多层次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行业应用实践证”的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服务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架构 。这种链条式的培养模式,不但夯实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而且促使了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多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创就业本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局面。
二、打造“1+X+Y”结构化课程体系
        1. “1+X+Y”结构化课程体系
        基于书证融通的“1+X+Y”结构化课程体系包括平台课、岗位课和行业课。平台课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用于认知专业应用领域,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岗位课主要是立足就业岗位,训练岗位核心能力,认证职业技能等级;行业课主要是关注行业产业发展趋势,针对行业产业发展特色要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 “1+X+Y”结构化课程体系——以物联网为例

三、优化双元协同教材教法改革
        1.开发“任务活页+资料活页+习题活页”三位一体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
        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核心课程模块为基础,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依据,以最新高职教学理念为指导,针对各类受教育群体,校企双元协同合作开发“任务活页+资料活页+习题活页”三位一体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根据项目要求重组知识点、技能点,同时融入职业素养,达到转创融合。紧盯技术和产业升级需求,将行业企业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规范及时融入手册式活页教材。

        2.建设“一评二教三能力”教学模式
        建设“一评二教三能力”教学模式,一个评价体系,两种教学方法,三种能力。
        一个评价体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分层次分阶段的评价、多种评价主体结合评价。
        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系统是评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前提,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最基本的原则。在指标项的选择方面既考虑体系的完整性,各方面的工作不能有遗漏,又注意指标的代表性。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标准统一的评价体系,该评价系统从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分层次分阶段的评价、多种评价主体结合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中,引用企业真实案例。提前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阅读后积极地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有自己的思考,形成关于案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和给出解决方案。课堂上学生是主角,展示并有效地讨论各种解决方案可行性。
        在项目教学中,分岗位搭建不同课程组成的综合能力项目包,并实施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
        三种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单单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要全方面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岗位的需要,要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将产业最新技术引入人才培育方案,教学标准对接行业标准,技术技能来源产业实际应用。组建校企“双元”模块化教学团队,开展跨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改革。分岗位搭建不同课程组成的综合能力项目包,并实施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合格的岗位综合能力;组建校企双元课程教学小组,建设网络远程连接的空中课堂,将企业工作场景与校内课堂对接,实时采集和应用现场教学资源,远程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则可利用有效的时间,实现自主性、个性化、泛在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四、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
        专业带头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掌握前沿的国内、外职业教育理念与行业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时正确掌握和动态调整本专业发展动向;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培养产学研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参与制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带领专业教师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
        (2)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参与学术交流研讨,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及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等手段,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专业骨干教师率先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的技能讲师,力争做到专业骨干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
        (3)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
        聘请具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任教,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及企业实践,充实优化“兼职教师资源库”,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任教,同时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形成校企“双向流动”的互动机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
五、结论
         “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会加速促进一大批企业战略转型升级,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教学模块的设置、教材教例的开发及师资的互聘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沟通交流、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奇. 新职业主义核心技能理论对高职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的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12
        [2]刘艳. 基于1+X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9
        [3] 张强,秦亚东. 基于“职教20条”对“1+X”证书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
作者简介:
        高磊磊(1987-),男,汉族,硕士,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应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