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 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要处理的三重关系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张强1 张兵2
[导读]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发展必须在OBE模式下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发展必须在OBE模式下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升之路。这就需要在教学方面处理好以下三重关系。
        问题导向与价值导向并重
        OBE模式下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问题”来源于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难题。只有把握住了问题导向,理论才能有的放矢。但是对什么是“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最为常见的理解就是,汉语言师范专业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遇到的问题、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储备等问题。实际上,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理论回应。可以包括: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本体论方面的问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认识论问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和反应的问题;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价值论问题,即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价值边界和可能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离“问题”很远,但是却是解决问题的底蕴和方向。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应有必须坚守的价值导向。这就是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语文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坚持价值导向还要回答“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如何能够生产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当下很多教育教学还有急功近利的情况,这就越发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教学价值观。
        课程教学的质与量协调发展
        OBE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学的质和量都能够以产出导向为依据,满足OBE教学模式的要求。 “量”是保证应对当下现实需要的重要指标,是教学评估考核、个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质”是教学长远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对于“量”来说,通常的做法是确定量化指标,有了这种指标就使得教学主体不能懈怠,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量的指标比较简单,也看上去比较客观公正,把所有的成果无论其质如何都抽象为量的标准,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做法。这种做法只需要做好统计学的工作就行,其他的争议比较少,也能够相当程度地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扰。但是这种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一旦“量”成为唯一的指标,成为了教学成果的价值取向,那么追求“量”便是大多数教学主体追求的目标,因为没有“量”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其结果必然是“量”的极大丰富,量的丰富表面上看是好事,是教学工作量的重要标志,但是过度的求“量”,有可能对“质”产生不良影响。


        “质”的衡量指标是略有理想化的指标,也正因为比较理想,所以在现实中执行有一定的困难,难度在于如何实现这个“质”和确定这个“质”,这里有诸多前提需要满足。首先,追求“质”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特别对师范类专业来说。从这个角度看,“闲暇”显得更具战略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谈到了“闲暇”是思想的必要条件。正是古希腊贵族阶层的这种闲暇,产生了辉煌灿烂古希腊文明,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正是这种闲暇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科学不是技术,不是一开始就为了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学问,虽然科学在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在更深的层次上规定着技术。从某种程度上看,教学主体只有具备了这种“闲暇”才能够思考超越性的、基础性的、普遍性的、前瞻性的问题。纵观当下的教学现状,教学主体不仅需要压力还需要闲暇,因为没有闲暇就很难出现重要的原创性教学成果。其次,谁是这个“质”的标准的决定者?是学术共同体或是行政指标。当下比较认可的是教学共同体共同评价教学成果质量,这是一种比较不错的评价方法。但仍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即使共同体成员能够秉持公正、无私和开放的评价操守,也必然会受到主客观的局限而难以实现理想的评价,因为很多真正优秀的成果需要经过长时间地实践和历史的评判才能显现,这就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了,当务之急是解决现实的评价标准问题。
        本专业知识与跨专业知识的融合
        OBE教学模式,以及师范认证要求,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此外,由于当下的信息环境多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也对学校的教育提出挑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学生的知识结构,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待于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型的,横线是跨专业的视野,竖线是本专业的理论储备。虽然专业细分的钻研深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专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细分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而跨专业知识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学科细分最明显的弊端就是由于学科壁垒限制,人的知识储备往往被学科所限,这样就导致很难出现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重视跨专业视野的同时,不是意味着可以忽略本专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忽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的跨专业知识是松散的知识结构,会导致本专业教学的深度缺失,跨学科教学的视野混乱。所以说,本专业的知识是跨专业知识的基础。无论跨专业的“枝叶”伸到哪里,教学的“根”一定要在本专业,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的对象必须是本专业的。可见处理好本专业和跨专业知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问题。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围绕本专业的问题,开展跨专业式的思考,以下的学科素养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必要的:一是哲学修养。哲学的本体论思维能够让我们不断加深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理解,哲学的认识论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主体对汉语言文学对象的把握提供借鉴,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方法论,能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二是社会学修养。社会学不像哲学那样抽象地对待世界,不像历史学那样用过去反观当下以启示未来,不像科学那样试图于建立超越于人之外的普遍性,而是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最为切近的考察,从而为我们反思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提供理论视角。三是伦理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伦理价值的坚守是汉语言文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为渤海大学校级教改立项(BDJGBY2019051汉语言专业对标专业认证标准的差距及建设方案)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