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协商民主之探索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庞兵
[导读] 摘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基层协商民主为民众直接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渠道,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最广泛的实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基层协商民主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砀山县委党校  安徽砀山  235300
        摘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基层协商民主为民众直接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渠道,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最广泛的实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基层协商民主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探索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与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巩固基层执政基础势在必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   基层协商   人民当家作主  商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作用。“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1]基层协商民主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民参政的重要渠道,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发展和治理难题日益凸显,各种利益诉求也呈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态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探索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与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巩固基层执政基础势在必行。
        一、基层协商民主的意义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和关键。“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基层协商民主为民众直接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渠道,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现途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最广泛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是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时期,在基层,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而基层协商民主可以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平等交流、充分讨论,让各方达成基于公共利益上的普遍共识,通过协商于决策之前之中,确保最后的决策尽可能科学化、民主化,充分体现民意、集中民智,从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于无形之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障。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基层协商民主在社会治理中的充分运用,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可以使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真正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二、当前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协商组织主动性不强。一些基层领导对协商的性质不能充分认识,履行协商职能的思想意识不坚定,工作主动性不强,在哪协商、谁来协商、协商什么、如何协商、协商结果如何运用等,不推不动,动了也是迫于压力,流于形式,仅限于规定的那几个动作,而积极主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充分讨论,最大限度地求得共识则成了墙上的一种制度。特别是有些基层政协人员认为政协的职位就是闲职,政协工作可有可无,一旦进了政协就是进了二线,处于待退休状态,缺少做好政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失去了政协在基层协商中应起的作用。
        (二)基层党群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是基层协商民主是否具有公开性、平等性和广泛性,保障其享有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标准。但就目前现状来看,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着协商意识淡薄,本身就没有参加协商的意愿,缺少积极性,认为协商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不过是凑人数而已。而有些基层党政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习惯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工作,认为基层协商耗时耗力,不如行政命令来的干脆。


        (三)协商民主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理解不够,不能好好把握运用,对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着矛盾心理,不进行民主协商怕违规,进行民主协商又担心损害本部门权威,影响自己对权力的把控,造成与人民群众协商共治的观点不明朗、立场不坚定,导致思想摇摆、行动拖沓,一些本该发挥重要作用的协商民主流于形式,进而损害了人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协商成果转化不通畅。协商不仅仅要有过程,而且要有协商结果,更要有落实的结果。很多地方政府缺少基层协商与政府决策部门的有效对接,导致协商结果仅作为意见的征求,而地方政府能否采纳则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群众期望解决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无法解决,协商结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
        三、完善基层协商民主之建议
        (一)坚持党对基层协商民主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协商民主必须做到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加强党对人民协商民主的领导,是政治原则,也是政治规矩。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贯穿于基层协商的成员确定、议题选定、会议组织、协商结果落实等各个环节,确保基层协商民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进行。
        (二)增强基层协商民主意识。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是党的基层组织为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涉及基层群众的问题,放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协商,让老百姓的事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 同时,基层协商民主是基层群众自治理念的实践方式,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进社会热点和民生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践。要用好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既要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又要运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型载体,使得基层协商民主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群众理性求共识,明白“办什么事、该怎么办”,让协商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
        (三)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在议题的选定方面应坚持议题征集途径和渠道的广泛性、多样性,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年度政协协商议题、政协提案、专题调研中选取,也可以利用现有网络平台、接访走访中所掌握的社情民意中收集整理,一旦议题确定,要进行公示,使得相关联群众知晓。在协商参与者的选定方面,要尽量保证协商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可主动邀请群众代表,也可以在自愿报名中随机抽取,以确保协商参与者能最大程度代表群众利益。协商的过程是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述、公开互动,要保障充足的时间允许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让协商过程成为凝聚共识、发扬民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求出最大公约数,画出同心圆,但要注意不要跑题,避免多次议而不决现象,这就需要完善议事机制,包括协商主持人的选取、议程的安排及协商结果的信息及时公开。有条件的基层可以利用网络搭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可以更大程度地吸引群众参与,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其中,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确保协商工作与党政所思、群众所盼紧密结合。
        (四)保障基层协商成果转化。抓落实见成效是检验基层协商民主成果转化的标尺。对每一件协商事项都要依据协商结果形成会议决议,达成共识的,就马上行动,及时交付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抓紧落实,并定期公布进展情况;也可依据事情的大小难易确定是否成立监督小组进行监督,鼓励群众利用举报电话、网络平台等进行监督,确保成果转化的跟踪落实,助推把协商好的事情办好、办快、办得让群众满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2(2)
        [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37
        作者简介:庞兵(1972.5--),男  籍贯:安徽砀山  工作单位:中共砀山县委党校
        职称:法学高级讲师   职务:科研室主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