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前温胆汤在治疗失眠中的疗效探讨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   吴云霞
[导读] 通过观察柴前温胆汤在治疗失眠的作用,探讨袁士良主任医师取其清化在治疗失眠中的疗效。
    吴云霞
   (江阴一笑堂中医综合诊所;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柴前温胆汤在治疗失眠的作用,探讨袁士良主任医师取其清化在治疗失眠中的疗效。方法:选择失眠胆虚痰热证患者120例,中药汤剂柴前温胆汤连续服用治疗4周。结果:显效84例,有效30例,无效4例,脱落2例,总有效率95%。结论:柴前温胆汤治疗失眠临床疗效确切,袁师取其清化在临床实践中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柴前温胆汤;袁士良;失眠;中药;疗效
   
   失眠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病因不明,西医学尚缺乏特效治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柴前温胆汤治疗失眠的疗效,探讨袁师取其的清化在治疗失眠中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病例均来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中医门诊,男54例,女66例;平均年龄(37+11.8)岁。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胆虚痰扰证;④年龄18~65岁。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不愿参加本次调查者;③多种药物过敏者;④患有其它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方药:柴前温胆汤加减,具体药物:柴胡10g、前胡10g、半夏10g、陈皮6g、茯苓10g、竹茹10g、枳实9g、甘草5g。中药煎煮:先清水浸泡1小时,后用砂锅大火烧开,文火煎1小时。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分两次口服,早饭后,晚睡前1小时服用,连服7天,复诊,继续用药,4周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所有药物治疗。随访半年。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1] ⑴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⑵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⑶总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1.3.2 中医诊断标准[2]
   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次要兼证: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中老年人。
   1.4 失眠的评定标准[2]
   1.4.1 西医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方案探讨:分级评定标准:①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②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③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1.4.2 中医证型分型[2]
   胆虚痰扰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1.5 疗效评价依据
   显效:治疗后症状好转,维持疗效至少6个月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缓解,维持疗效至少3个月以上;无效: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显效84例,有效30例,无效4例,脱落2例(因故未能坚持),总有效率为95%。
   3 讨论
   失眠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有3种类型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

继发性失眠症包括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精神障碍、药物滥用,以及与睡眠有关的呼吸障碍和睡眠运动障碍。临床表现:(1)睡眠过程的障碍: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2)日间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下降,注意力功能下降,计划功能下降,导致白天困倦,工作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困倦。(3)大脑边缘系统及其周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不稳定,周围血管收缩扩展障碍;消化系统表现为便秘或腹泻、胃部闷胀;运动系统表现为颈肩部肌肉紧张、头痛和腰痛。情绪控制能力下降,容易生气或不高兴;男人容易阳痿,而女人往往性功能减退。(4)其他系统症状:短期内容易出现体重下降、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失眠即中医的不寐,是一类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的疾病综合征。它是由情绪伤害、饮食不当、劳逸结合失调、长期患病、体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阴阳失衡、阳虚入阴。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认为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景岳全书》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李师从痰从热入手,立论清化,从清法入手,邪去神安,治愈失眠,方中选用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脾、肝经,疏散风热,降气化痰,两者解郁清热,调畅气机。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理气化痰,醒脾开胃,两者燥湿化痰,理气和胃,茯苓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健脾利湿,益气和中。竹茹甘凉,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枳实味苦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理气行痰,消积除痞,两者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行气消痞。全方诸药,化痰理气为主,本方对各种痰证均能起到治疗作用,湿痰者燥湿祛痰,热痰者清热化痰,脾虚生痰者健脾除湿消痰,气郁生痰、痰湿上逆者理气解郁,降逆行痰。全方共奏解郁清热化痰,邪去神安的功效。
   袁师精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三因极一病征方论》等古籍,结合本地地理环境因素,临床诊治,多以“清化”立法,辨证施治,“清”乃清平、不乱之意,临证时轻清去实,务必和缓,致在平衡,“化”是核心,指性质或形态的改变。李师认为,湿、痰、气、瘀为临床常见病理产物。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本次所选120例患者大多曾经多方求治,但效果均不甚理想,通过此次临床治疗观察,证明柴前温胆汤在治疗失眠确实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2]杨万章,张敏,吴芳,等.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
   [3]彭怀仁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八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4]何炎燊著,马凤彬整理《何炎燊临证试效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崔应珉 《中华名医名方薪传心血管病》,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