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 顾军
(江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配合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加快患者症状改善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10月间收治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后,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针灸配合斜扳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情况,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期间,使用针灸配合斜扳法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证明联合治疗方法具有更满意疗效,并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躯体疼痛情况,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斜扳法;JOA评分;VAS评分
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其病变基础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受外力因素影响造成纤维环结构破坏,并出现髓核刺激、挤压等,并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传统治疗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采取西药或者手术治疗的方案,但是因为存在不良反应多、手术创伤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依从性。祖国医学诊断中并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命名,而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可归纳为“腰腿痛”、“痹症”等范畴,推荐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推拿、斜扳法等,我院在临床治疗中,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推出了针灸配合斜扳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满意,现为进一步分析联合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本文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10月间收治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体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10月间收治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63±6.43)岁。对照组患者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96±5.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患者纳入标准为:(1)满足《中医病证疗效标准》中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知情并自愿参与。患者排除标准为:(1)有腰椎外科手术治疗史或严重腰椎部创伤史;(2)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现肿瘤、结核等病症;(3)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4)实验期间病情持续加重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5)的参与本次研究前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以腰部夹脊穴、大肠腧穴、命门以及肾腧穴为主穴,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适当加减。例如对于股前明显疼痛患者,加风市穴、犊鼻穴;髋部明显疼痛患者,加环跳穴;小腿明显疼痛,加昆仑穴、阳陵泉穴等。在确定穴位后,做常规的皮肤消毒,使用平补平泻进针法针刺,针刺深度为0.5-1.2寸,若患者针刺使出现重、酸、麻等感觉后留针,留针20-30min。
实验组患者接受针灸配合斜扳法治疗,其中针灸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斜扳法治疗方案为:先用揉、滚等方法,作用于患者的下肢、腰、臀三阳经脉上,再用拇指或者肘部按压大肠腧、环跳、殷门、关元俞等穴位上,按压时间约为10-15min,直至充分松懈下肢以及腰背臀部肌肉;在患者肌肉放松后,医师确定病变节点开始实施斜扳法治疗。取患者侧卧位,在使患侧朝上后,医师立于患者前面,左肘方在患侧肩部前方,右肘放在患侧的髂骨上棘下方月1cm位置;在患者腰部充分放松后,医师用左肘推动患肩向后上方,右肘部则在前臂带动下宣传髋关节,使腰椎旋转至最大角度,当感觉病变节段被锁定后,迅速用力旋转扳动腰椎,此时会在相应节段发出一声(或一串响声)。若治疗期间患者因患侧旋转困难而出现剧烈疼痛时,复位难以进行,可考虑在健侧使用本法治疗。在斜扳法治疗结束后,叮嘱患者取仰卧位静躺5min,治疗频次为2天/1次,每7次为一个疗程,一般患者接受1-2疗程治疗,疗程间隔时间为3-5天。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拟定疗效标准,包括:(1)显著改善。患者体征基本消失,躯体正常活动,且Lasegue实验(-),活动角度大于等于70°。(2)一般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时觉轻微疼痛,Lasegue实验(±),活动角度大于50°。(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同时使用VAS(视觉评估量表)评价患者的躯体疼痛情况,取值范围0-10分,得分越高证明疼痛越明显;使用JOA腰痛评分表评价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取值范围0-29分,分数越低证明患者的功能障碍越显著。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值检验差异;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卡方值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细资料见表1。
.png)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在患者发病后,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腰部活动受限、腰腿疼痛等,且情况严重者会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或药物、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方法,虽然西医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见效慢,且远期疗效不满意。相比之下,祖国医学在骨科疾病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例如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出“法之所施……方称为手法也”,可见手法治疗成为部分骨科疾病的有效方案[2]。我院在充分了解各种中医疗法特色、疗效的基础上,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了针灸配合斜扳法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满意。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针灸配合斜扳法治疗后,无论是治疗总有效率还是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等均取得满意效果,提示联合治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从作用机制来看,本文所使用的针灸疗法通过对特定穴位做针刺,可发挥散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局部微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例如本文所选择的夹脊穴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在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促进血液流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肠腧穴主治腹胀、腰痛等症状,在运动系统疾病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理气降逆功效;命门学培元固本、强健腰膝,是临床上治疗腰部病症的常见穴位[3];肾腧穴具有增强肾功能的效果,外散肾脏之热,并加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同时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我院积极推广斜扳法治疗,该方法作为推拿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经通络、祛邪镇痛、行气活血等效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可维持椎间盘力学平衡,并改变突出物的形态,进而改善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最终消除临床症状。针灸与斜扳法的联合应用,能弥补单一用药方法的不足,并提高治疗效果,发挥互补作用,使患者症状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康复,且安全性更高,临床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单一治疗方法相比的效果满意,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武汉,曾伟权.针刀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02):108-111.
[2]刘忠毅,崔结美,曾雨飞,等.朱琏针灸抑制Ⅱ型手法配合温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01):106-107.
[3]郭向军,翟佳滨.推拿配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