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 陈艺华
(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中医科;安徽淮南232052)
摘要:目的:分析在进行痔疮术后患者护理时,对于具有便秘表现的患者实施中医手段下的护理干预可见成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本科室收治的痔疮手术患者术后便秘病例74例,随机分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前者中医护理,后者常规护理,比较护理成效。结果:治疗成效评价,观察组更高,该组患者在接受痔疮手术之后,初次排便时间更加提前,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以中医手段对术后便秘患者进行护理,可促进治疗成效体现,优化患者术后排便表现,临床护理成效具有优越性,可予以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痔疮术后便秘;护理成效分析
久坐、久站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皆可诱发痔疮,痔疮病程推进后,会影响患者日常排便和坐卧等,需要手术治疗[1]。痔疮术后常见表现为便秘,该过程会出现便血与强烈疼痛感,使许多患者对痔疮手术望而却步[2]。术后便秘若不能进行科学应对,极易导致并发症出现,对术后康复和患者健康造成负面影响[3]。传统护理对术后便秘的应对水平有限,部分研究认为,中医护理可提升术后便秘患者的干预效果,降低术后便秘对患者的危害,优化患者痔疮术后体验,促进术后康复。本文于我科2018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痔疮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74例存在术后便秘问题的患者作为样本,分析中医护理的应用方法,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于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本科室收治的痔疮手术患者中,选取术后便秘患者74例,随机分组,观察组37例,性别:男/女=11/26,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7.32±6.88)岁。对照组37例,性别:男/女=14/23,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6.95±7.23)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以中医手段执行护理操作,方法为:(1)针对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患者腹部为初始按摩区域,在进行按摩时,将双手平放在患者脐部上侧位置,手掌施力,作用在结肠位置和患者左下腹,针对该区域的天枢、迎香以及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摩,并按摩患者关元穴。按摩时长为(5~10)min/次。(2)了解患者病症表现,在其耳朵周围穴位中定位目标穴位,在穴位上粘贴磁珠贴,以拇指和食指施力,对穴位进行按压,强度为患者有酸痛感,按压时长为3min/次,3次/d。(3)引导患者进行提肛训练,目标运动量设定应以患者病情为基础。提肛训练标准动作为,使患者处于站立姿势,双手为叉腰动作,两脚呈交叉状态,同时做出踮脚动作,该动作下,患者肛部会被上提。也可使患者处于平卧体位,面向上方,两脚呈交叉状态,这是以臀部和腿部发力,做出夹紧和提肛动作。除以上训练方式外,患者也可通过呼吸屏气、提放肛门的动作训练,达到刺激排便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衡量治疗成效,对比痔疮手术后初次排便与患者平均排便情况。评价标准为:成效明显,术后2d排便,排便过程顺利,排泄物较软;成效一般,术后3d排便,排便过程不顺利,排泄物偏软;未见成效,不符合以上标准甚至排便情况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治疗有效率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治疗效果占比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痔疮手术后初次排便情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37例,成效明显13例,占比35.14%;有所改善23例,占比62.16%;未见成效1例,占比2.70%;治疗有效36例,成功占比97.30%;对照组37例,成效明显9例,占比24.32%;有所改善22例,占比59.46%;未见成效6例,占比16.22%;治疗有效31例,成功占比83.78%。对比成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可比性(P<0.05)。如表1。
.png)
3讨论
在肛肠类疾病中,痔疮发病率居首位,且呈增长趋势[4]。该病发病于患者肛门部位,通常由不良排便习惯或饮食习惯诱发,可见于全年龄阶段,但其发病率通常与年龄为正相关关系[5]。根据痔疮发病位置不同,可见内痔类痔疮、外痔类痔疮以及两者并发的混合类痔疮。患者出现痔疮病症之后,通常存在便血情况,根据病情不同,部分患者便血过程中无疼痛感,部分患者便血表现具有间歇性,患者的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痔疮严重情况升级,例如食物含有刺激性,或者患者饮酒,便秘也会造成痔疮危害升级。内痔严重时,会有脱垂表现,以手还纳后还会出现脱垂,若出现血栓或者嵌顿情况,以及发生感染,患者会在患处产生疼痛感。外痔若出现血栓,或者发生炎性反应,患者会出现疼痛感,患部可见肿胀。需要针对患者痔疮病程进行科学诊疗,否则极易导致生殖系统等并发问题。痔疮术后多发表现为便秘,予以积极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其对手术疗效的负面影响,促进术后恢复[6]。
综上,传统护理干预对缓解术后便秘干预成效有限,使中医护理在痔疮术后护理方面可见明显优越性,对降低术后便秘发生率具有成效,该护理方式是以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方法,配合提纲训练,实现交感神经影响,促使患者产生排便需求,对肛门范围内的血液循环产生促进影响,削弱便秘危害。中医护理对痔疮术后便秘干预效果显著,可优化患者术后排便表现,增强临床效果,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娅.中医护理干预在痔疮术后便秘患者中的运用[J].智慧健康,2019,5(36):112-113.
[2]李晶如,刘娜,钱城等.痔疮术后配合复方黄柏液熏洗治疗的中医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4):144-146.
[3]王文彩.痔疮手术后便秘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9):127-128.
[4]朱美婷,蔡金菊.中医护理在痔疮手术后便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17):72-73.
[5]张欢,徐珊珊.中医护理干预在痔疮术后便秘患者中的运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03):90+92.
[6]商琳琳,宁余音.中西医护理技术预防痔疮术后便秘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21):254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