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安春贺 张成发 付晶 于慧
[导读] 探讨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安春贺  张成发  付晶  于慧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神经内四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探讨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半年时间内眩晕症患者8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研究组40名,常规组40名。给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倍他司汀药物治疗。观察并且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采取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并且药物不良反应比例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倍他司汀在治疗眩晕症上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有效。
【关键词】倍他司汀;眩晕症;临床效果;安全性

   眩晕症是由于脑部的疾病或者是颈椎病造成的,患病后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蜗受损等情况,还可能会出现情绪暴躁的情况[3]。如果中老年患者长期出现眩晕症未能及时治疗,则有可能会造成脑血管疾病,比如脑梗或者是动脉硬化等,危及生命。眩晕症的并发症较多,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大,值得高度重视[1-2]。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现有工作环境的改变,电脑办公的普及,颈椎疾病也越发的严重突出,相应的眩晕症患者也在逐年的增加,疾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眩晕症,提高治疗效果,我院采取了倍他司汀对眩晕症的治疗方法,试图用更好的办法帮助眩晕症患者解除痛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从我院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半年时间内在我院住院的眩晕症患者中,随机选取8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研究组40名,常规组40名。常规组患者40名,其中女性患者22名,男性患者18名,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5±3.4)岁。研究组患者40名,其中女性患者19名,男性21名,年龄在23~6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6.0±2.1)岁。两组患者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用药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扩血管药物和银杏叶制剂等,阿司匹林肠溶片,复方丹参片,芦丁片等常规用药。研究组眩晕症患者采用倍他司汀(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3380。生产企业: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每日2~4次,每次限1~2片,最大日量不得超过48mg。针对有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据疾病情况做相应的剂量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评价:显效是指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好转,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有效是指患者头晕症状有所好转,症状有改善,对日常生活仅有轻微的影响;无效是指患者头晕症状没任何变化,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生活质量。总有效率=(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出汗,心悸症状。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 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差异(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具体数据如下:研究组患者无效0名,有效患者18名,有效率45%(18/40);显效患者22名,显效率55%(22/40);总有效率100%。常规组患者无效6名,有效患者15名,有效率37.5%(15/40),显效患者19名,显效率47.5%(19/40),总有效率85%。两组患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0名)。常规组患者出现恶心1名,出汗2名,心悸3名,总不良反应人数6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两组患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4]。眩晕症主要是眩晕,而且还可以因为眩晕引起其他伴随的症状,如耳鸣、耳聋、波动性的听力下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这些症状都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物,第一、具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强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第二、对内耳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松弛作用,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内耳的淋巴水肿。第三、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以及降低动脉压,并有抑制血浆凝固以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能延长大鼠体外血栓形成时间,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口服比较容易吸收[5],并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比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对高血压所致的直立性眩晕、耳鸣等也有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也显示,研究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结果再次证明了倍他司汀的良好应用性。
   总而言之,针对眩晕症患者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倍他司汀对于眩晕症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明钟.推拿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128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7):41-42
[2]吴艳霞,杨胜辉.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134-135.
[3]孟杉杉.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ADL评分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09):146-147.
[4]王莉,汤燕,巨安丽.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3-4.
[5]林泽凤.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性[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 8(01):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