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匡坤山
[导读] 探究腹腔镜手术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

匡坤山
(湖北省监利县汴河中心卫生院;湖北监利433300)
摘要 目的 探究腹腔镜手术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0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不同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比开腹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

  部分患者发生急性阑尾炎后,病变发展十分迅速,在症状发生后24小时以内就可能出现阑尾穿孔。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会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反跳痛,这是因为粪石、淋巴滤包增生、肿物等嵌入阑尾腔,导致腔内压力升高,引起阑尾缺血坏死[1]。如果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针对穿孔性阑尾炎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开腹手术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主要传统手术方式之一[2]。近些年微创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腹腔镜开展对穿孔性阑尾炎的治疗越来越普遍。利用腹腔镜手术能够让患者术后更快的恢复,且切口美观[3]。本次研究一共抽取150例传统性阑尾炎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与开腹手术相比,采取腹腔镜手术最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0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结合临床检查、表现确诊穿孔性阑尾炎;可正常沟通。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者、肝肾肺功能不全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按照不同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3.02±2.26)岁;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38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3.11±2.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做好常规术前准备以及麻醉监测之后,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或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麦氏点或腹直肌外缘,做一个四至六厘米切口,使用吸引器或纱布吸进位于盆腔以及阑尾周围的深夜及脓液,将阑尾分离,并于阑尾根部做双重结扎,在与阑尾近端切断阑尾后,荷包包埋阑尾残端,完善术后。
  观察组: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调整患者体位,为头低脚高位,于患者的脐上部作长约一厘米的观察孔,放置气腹针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调节压力维持在合适水平,将气腹针撤出之后,再通过观察孔放置十毫米的Trocar套管针以及直径十毫米的腹腔镜,在对阑尾以及整个腹腔完成探查后,于麦氏点上做长约一厘米的主操作孔,并放置十毫米的套管针,于脐下五厘米处做长约五毫米的副操作孔,并放置直径为五毫米的套管针,将腹腔内的脓液及渗液全部清除干净,之后将阑尾分离。改变调整患者体位,为头高脚低左侧卧位,使用超声刀,针对阑尾系膜进行切割与分离,于阑尾根部进行双重套扎或者夹闭在切除阑尾,完善术后。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表示,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对于穿孔性阑尾炎而言,采用保守治疗可控制患者的急性期症状,但是其出现复发的可能性仍然较高,因此尽早接受手术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首要原则。既往针对穿孔性阑尾炎,主要是通过利用开腹手术进行,但是基于微创技术的腹腔镜手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优势越来越明显。通过利用腹腔镜手术,其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还能够缩短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排气时间,对减轻患者的疼痛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手术切口小,因此对患者的影响更小[4]。另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没有出现一例切口感染,而对照组出现六例术后切口感染,提示,采用腹腔镜手术,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有效降低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这是因为较小的切口对腹腔的劳动也更小,手术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开展腹腔镜手术不需要像传统手术一样在右下腹切一个长五厘米左右的切口,对于肥胖患者切口更大。开腹手术还需要逐层破坏患者的腹壁结构,容易导致术后肠黏连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比开腹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导致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并不仅仅与手术方式有关,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情况、针对切口局部的护理情况以及敷料更换情况、抗感染治疗、留置引流管情况等均可能对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另外,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肥胖程度等也可能影响到切口感染的发生[5]。而这一点,在本次研究中并没有开展相应的研究提示。想要了解腹腔镜手术对窗口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仍然需要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永权.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疗效[J].黑龙江医药,2020,33(03):667-669.
[2]田呈平,李声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22(04):55-57.
[3]吴开李,王连臣,符国宏.腹腔镜手术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02):102-106.
[4]朱卫强.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在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02):82-83.
[5]王振甫.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及安全性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01):20-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