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董静
[导读] 研究磁共振技术应用于膝关节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

董静
(齐齐哈尔市建华医院 影像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膝关节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安排88例患者分别接受CT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以关节镜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的准确度。结果:关节镜检查出膝关节损伤73例(82.95%),非损伤14例(15.91%);观察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7.26%、92.86%、95.45%,均高于对照组(86.30%、78.57%、84.09%),P1=0.0159,P2=0.2800,P3=0.0075;其中敏感度及总准确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异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CT检查,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准确度更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技术;CT;诊断;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属于屈戍关节,灵活度不高,以屈伸运动为主,主要承担负重、传递载荷、参与下肢运动等功能,在屈膝时会有轻度的磨动和旋转。膝关节位于下肢中部,在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中承受外力作用较大,易出现扭伤或骨折,如半月板损伤,以及各种韧带损伤[1-2]。临床诊断膝关节损伤情况需根据患者描述症状、结合既往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测结果等,只有对症采取治疗措施,才能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理想状态。基于以上,笔者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88例疑似膝关节受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安排其分别接受CT及磁共振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对比出诊断准确率更高的影像检测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断膝关节损伤提供可靠依据,现将具体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膝关节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38.12±8.34)岁;本研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核准,88例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全程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安排88例患者分别接受CT检查及磁共振检查,CT:①取仰卧位,患膝自然伸直即可,足先进;②从胫骨近端开始扫描,至股骨远端,设置扫描层厚为1-2mm;③根据成像进行诊断。磁共振:①体位同上;②设置扫描参数,层厚为3mm,层间距为1mm,激励次数为2次,视野为150mm×150mm;③进行扫描,观察膝关节病变情况;④根据成像进行诊断。
1.3观察指标
    金标准:关节镜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型数据以(±s)表示,计数型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关节镜检查出膝关节损伤73例(82.95%),非损伤14例(15.91%);对照组(88例):检出膝关节损伤63例,非损伤25例,与金标准相比,漏诊14例、误诊3例;观察组(88例):检出膝关节损伤71例,非损伤17例,与金标准相比,漏诊1例、误诊1例;对照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86.30%、78.57%、84.09%,观察组分别为97.26%、92.86%、95.45%;比较显示:观察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将数据纳入统计模型得出:χ21=5.8109,χ22=1.1667,χ23=7.1391,P1=0.0159,P2=0.2800,P3=0.0075,说明敏感度及总准确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异度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半月板损伤是最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并起到缓冲震荡的作用。随着膝关节屈伸运动,半月板相应的向前、向后移动。半月板属于纤维软骨,基本无血液供应,需借助关节滑液吸收营养,只有与关节囊连接处的少部分可以获得滑膜血液供应;因此,除边缘部分能够在受损后自行修复外,半月板一旦发生破裂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无法进行自我修复。此外,韧带损伤在临床中也较为常见,包括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损伤等。
    为了准确判断膝关节受损情况,需安排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测,如X线、CT、磁共振等。其中CT检查的操作简单快捷,但对于关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轻微疾病的敏感度较差,单一使用CT检测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2-3],从而导致患者无法接受正确的治疗措施,延误治疗时机,且增加了治疗成本。同样作为影像学检查方法,磁共振相比CT更有优势:①分辨软组织病变情况的能力更强,在肌肉及骨关节等疾病中的诊断准确率更高;②多平面、多参数成像,视野更加清晰、全面;③无辐射,可反复多次检查;④可直接进行血管成像,适用于心脏、肾脏功能较弱的患者。本次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了上述优点中的第一条:88例研究对象经磁共振检查后,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管雪静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4]。此外,郑红等人的研究发现[5],磁共振鉴别膝关节具体损伤程度及部位的准确率同样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相比CT检查,磁共振技术应用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鉴别、诊断效果更为理想,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以及各种损伤状况鉴别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雪松.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05):66-67.
[2]顾爱燕.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8,037(033):185-186,189.
[3]张立新,张艳辉,宋彬,等.核磁共振技术对膝关节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000(001):P.53-54.
[4]管雪静,朱勇华,李媛.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J].医药前沿,2017,007(028):206-207.
[5]郑红,谢井文,黄钢材.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效果及准确度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8, 008(021):12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