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 阮甜甜
[导读] 探究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阮甜甜

(大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盐城224100)
【摘要】目的:探究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本医院在2017年10月到2019年12月时间段收治的57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参考组,选取一般资料近似的健康体检者设为探究组,两组的受检者各收集57例。两组受检者均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清C肽测定并统计探究组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布情况。结果:结果表明探究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各项指标结果都明显高于参考组,且血清C肽水平明显低于参考组受检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当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出现异常时,其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功能和糖尿病严重程度,两者联合检测能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辅助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糖尿病;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对照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科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患者出现高血糖与胰岛素分泌障碍密切相关,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物损害作用,在不同的机体组织表现为不同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因此在住院期间及时、准确的诊断糖尿病,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糖尿病干预措施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诊断糖尿病的常规方法以受检者空腹及餐后2h的血糖浓度为判断依据。但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仅仅依靠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判断糖尿病情况存在不小的局限性。本文回顾了我院近几年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着重对比了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受检者的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糖尿病患者应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于疾病诊断的实用性,先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本医院在2017年10月到2019年12月时间段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要求一般资料近似,依据不同的干预方法归纳为参考组和探究组,两组的病例各收集57例。参考组57例中性别构成比(男/女)为30/27,年龄20~71岁,均值为(35.73±3.12)岁。探究组57例中性别构成比(男/女)为31/26,年龄19~70岁,均值为(36.16±3.03)岁。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依照诊疗规范行相关检查并确诊;知晓护理目的和具体内容。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已经或曾经实施其他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治疗方法;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近(P>0.05),具有对照研究的可行性。
1.3评价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糖血糖数值,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统计并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清C肽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处理都选择SPSS 24.0进行。其中与均数、标准差相关的两独立样本计量数据表示形式为(`x±s),并利用t检验的方法验证其差异性,设定α=0.05;而与例数、比例的相关的两独立样本计数数据资料表示形式为[n(%)],并利用c2检验的方法验证其差异性,同样设定α=0.05。
2结果
两组受检者血糖情况及血清C肽对比
  探究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各项指标结果都明显高于参考组,且血清C肽水平明显低于参考组受检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作为全世界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受到广泛关注,是公共卫生的重点问题。由于该病能导致患者出现慢性损害,并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动脉血管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临床上尽早诊断对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验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糖尿病常规检测是测定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而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h血糖水平易受各种因素制约,如日常进食等导致机体出现的应激反应。研究表明,胰岛素原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分裂为胰岛素和C肽,因此血清C肽的检测,能够更好地反映β细胞对胰岛素的合成能力。对于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抗体干扰胰岛素准确性,而血清C肽测定则可避免这一干扰作用,有效反映血清C肽的含量。在本研究涉及的两组患者中,探究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各项指标结果都明显高于参考组健康受检者,且血清C肽水平明显低于参考组受检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应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后,证明该检验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意义明显,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确诊,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或进一步加重,同时改善患者满意度和功能评分评级,整体临床实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贾欢欢,罗晓玲,高洪彬, 等.自发性糖尿病食蟹猴的诊断及其骨微结构的改变[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9,27(5):626-630.
  [2]李晓君,鲍春丹,王威, 等.基于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人群评估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的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12):1096-1102.
  [3]张艳,高慧,苏妍.HbA1c、TAC、FRU及SHBG联合诊断对妊娠期糖尿病早诊断的临床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2(11):1456-1458,14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