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23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杨琼
[导读] 观察采用中医理疗、自身锻炼和内服中药等手段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康复作用

杨琼
(福建省华安县医院理疗科;福建华安363800)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中医理疗、自身锻炼和内服中药等手段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康复作用。方法采用中医理疗(针刺疗法和推拿手法)、自身锻炼和内服中药为康复手段。结果123例患者,经过2-4周不等的治疗时间,治愈115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所有患者均无出现“联动综合征”或“面肌痉挛”等并发症。结论以外用中医理疗加自身锻炼和内服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其见效快、疗效确切,且不出现任何并发症。
   [关键词]中医理疗;自身锻炼;周围性面瘫
   
   本篇所述“周围性面瘫”系指非其他原因(压迫、外伤等)所致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从而出现一侧表情肌瘫痪的症候群。此种面瘫也叫贝尔面瘫,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节更为多见。福建省华安县医院从2017年12月到2019年10月为12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医理疗加自身锻炼和内服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受到良好疗效。具体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3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历。其中男性78例,女性45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5岁;病程最长22d,最短2.5h。均为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所致单侧表情肌瘫痪。
1.2诊断标准  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过劳或受凉史。一般在晨起时发现一侧面肌运动欠佳,刷牙时一侧口角漏水。检查发现一侧表情肌出现不同程度瘫痪,如:不能抬眉,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上下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圆嘴吹哨,大口饮水容易外流,吃饭时食物易积留在齿颊间。由于伤及神经段不同,患者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或听觉过敏等症状。有些患者于发病前数天出现下颌角、耳内乳突部疼痛等。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仍需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局部外伤或手术史;建议做颅脑CT或MRI检查,以排除面神经通路存在先天畸形或发生占位性病变。
1.3治疗方法
1.3.1中医理疗  先做针刺疗法,之后做推拿手法。
1.3.1.1针刺疗法  取穴  每日必选穴位:印堂、四白、牵正、地仓、颊车、翳风;交替选用的穴位:阳白和鱼腰,太阳和丝竹空,巨髎和下关,健侧颌骨和患侧外关。其中除牵正、翳风、颌骨、外关采用直刺法,其余各穴均采用平刺或斜刺法。针刺得气后装上G6805电针治疗仪,一般装两组,一组眶上部,另一组眶下至口裂间;连续波;频率160次/min;强度不宜过大,最好控制在波动开始出现时。用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患侧,因眼裂无法完全闭合,照射时最好用无菌纱布罩住眼部。留针30min,每日一次。出针时每个穴位压迫时间不少于10s,以防出血。
1.3.1.2推拿手法  先是整个面部的操作,以推、揉法为主,包括额颞部,面颊部,眼、口周围等。接下来的手法只在患侧操作,从阳白推碾至太阳穴,从四白推碾至地仓,推碾动作要求灵活、轻柔,切勿紧捏肌肤出现滞涩感,两个部位各做几遍;单手食、中二指分开放置耳廓前后,上下搓之;多指揉拨胸锁乳突肌上段;揉拨双侧前臂和小腿段的阳明经和少阳经,患侧常出现较强的酸痛感。所有手法操作大约需要15min。每日一次。


1.3.2自身锻炼  一般在病情趋于稳定时便可开始锻炼,可对着镜子进行——尽量开大眼裂,抬眉(额肌收缩),尽量闭合眼裂(眼轮匝肌收缩),张大口裂,如“打哈欠”状(上唇方肌和下唇方肌收缩为主),示齿(颧肌和笑肌收缩为主),咧嘴(颊肌收缩为主),圆嘴吹哨和鼓腮(口轮匝肌收缩为主),鼓腮时漏气明显者,可用单手拇、食指轻轻夹住上下唇辅助完成。上述所有动作要求都不宜太快,力求尽可能到位。起初患侧很多动作好似缺失,但仍需鼓励竭尽全力。早、中、晚各锻炼一次,每个动作进行两个八拍。
1.3.3内服中药  (剂型为中药颗粒):蜈蚣1g,地龙5g,当归5g,赤芍5g,鸡血藤7.5g,防风5g,白芷3g,川芎3g。以上为单次剂量,早晚各冲服一次,连服10d。
2.结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23例患者经过2-4周不等的治疗时间,最终治愈115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眼歪斜”范畴。患者常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加上露卧当风,寒邪入侵,致使寒凝收引,血脉不通,经失所养,从而出现口眼歪斜、流涎等一系列症候群。此为中医对该病的基本认识。
   从西医角度看,面神经是脑神经中较容易受累的神经。可能因为面神经管是一个狭长的骨性管道,这样的通道富余空间十分有限。若结构上发生一些微小变化,或神经出现一些应激性反应,如冷风刺激使微血管发生痉挛,引起面神经缺血缺氧;或病毒感染使面神经出现炎症甚至水肿等,均可使面神经功能发生改变,产生面神经麻痹,表情肌瘫痪的相关症状。
   针对上述病理改变,我们采取了中医理疗加自身锻炼和内服中药为康复手段,早期以疏风散寒、活血祛瘀(解除痉挛、改善循环)为主,中后期以温养经脉、扶助正气(营养神经、促进修复)为主。其中针刺疗法针法多采用平刺或斜刺,治疗面积较大,使受累的表情肌得到充分治疗。早期行针、电针的幅度和强度均可稍大,已达到驱邪通络的作用;中后期行针、电针的幅度和强度略小,力求达到温通濡养的目的。推拿手法始终要求轻巧柔和,特别是面部的推碾法,要求务必做到流畅自然,没有滞涩感,患者感到柔和舒适,操作完毕,面颊部略显红润。前臂和小腿段的手法力度可稍大,主要取其该段穴位相对集中,四条经脉在头面部均有广泛分布,而且阳明经本为多气多血之经。如此整套手法操作下来,对改善循环,增加濡养,促进修复无疑都是大有帮助的。以上为外治法。
   内治法包括自身锻炼和内服中药。锻炼从病情趋于稳定时开始。过早锻炼容易引起面肌痉挛、面肌抽动等并发症;过晚则可能使恢复期延长,或留有后遗症,甚至出现联动综合症。在康复训练时,我们始终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尽最大努力完成,速度宜慢不宜快,务必做到柔和有力。因为麻痹的神经犹如深睡中的孩子,如果想要唤醒他,不管是用声音还是动作,都应当是柔和有力的且频率不宜过快。当孩子逐渐被唤醒时,他的表情一定是自然的,心情肯定是愉悦的,状态必然是良好的,不会出现慌乱现象。所以,麻痹的神经在良好的刺激下,逐步恢复其正常功能,不会出现错乱现象。这种内在的主动调节在神经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配合内服中药,其作用主要为疏风解痉,活血祛瘀,也是从内调角度增强了上述疗效。
   神经组织位置相对比较隐蔽,而且常有多重保护,相对不易受累,这是好的一面;但倘若发生损伤,其再生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及时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疗、康复,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大有裨益。面神经亦如此。
   以上便是笔者对该病治疗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同道共勉!求恩师指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