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易毅
[导读] 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

易毅
        (广西省桂林市资源县资源镇卫生院;广西桂林 541400)
摘要: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数字抽选法将本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心律失常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2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接受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及血压、心率指标变化、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安全性。结果:就诊入院时患者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及血压、心率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临床治疗2周后,实验组患者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延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用药半年期间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实现对患者心脏临床症状的有效纠正,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从而降低心血管意外风险,实现患者病情的有效稳定。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律失常;临床疗效;临床可行性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对人人体心脏跳动频率、节律异常症状的统称,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类重要临床分支,可单一发病,也可由其它心血管疾病发病所诱发。心律失常发病后,可由具体发病诱因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综合影响后,增加急性心衰、心绞痛、心梗等严重并发症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临床有效治疗的实施,对于规避心律失常所致高风险性并发症及病情稳定性维持具有积极意义,应积极针对患者临床症状开展针对性临床治疗,以实现对其健康状况的有效维护[1-2]。因此,为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本院特开展临床治疗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数字抽选发将本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心律失常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2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
   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区间47~85岁,平均年龄(66.03±4.25)岁,心律失常病程8~29h,平均(18.54±2.15)h;实验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区间45~85岁,平均年龄(65.08±4.17)岁,心律失常病程8~28h,平均(18.08±2.11)h。
    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均符合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指征;(2)患者及家属均在详解临床治疗方案后,确认参与此次研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结构性功能障碍疾病者;(2)排除合并冠心病等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对症选取钠通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等联合治疗。
   实验组接受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即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普萘洛尔(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133,10mg/片)口服治疗,10~20mg/次,3~4次每日[3-4]。
1.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及血压、心率指标变化、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安全性。
   疗效判定指标:显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症状消失,心电图、血压及心率指征均基本复常;有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血压及心率指征较治疗前改善明显;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指征者。
1.4统计学方法
   各观察指标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若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资料中连续性变量资料为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及血压、心率指标,用(±s)表示,t检验,定性资料为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安全性,用(n,%)表示,检验。

2结果
2.1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及血压、心率指标变化对比
   就诊入院时患者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及血压、心率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临床治疗2周后,实验组患者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延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2.3预后安全性对比
     实验组患者用药半年期间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受各类严重心血管意外及并发症影响,心律失常患者在患病期间存在较高风险性,特别是对于合并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增加其心源性猝死风险,故临床治疗的积极开展对于患者并发症风险规避具有积极意义[5-6]。
   研究结果表明:就诊入院时患者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及血压、心率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临床治疗2周后,实验组患者心电图RR、QT波段长度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延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用药半年期间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药物治疗作为心律失常主要治疗方案,以期通过针对性药物治疗,延长其心脏电生理效应期内动作电位活动期,进而在有效消除折返激动反应后,积极就诊患者心律失常症状,但此类治疗方案的应用缺乏对肾上腺素β受体传导的阻滞作用,故心律失常纠正效果有效,而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则可在有效抑制患者心肌肾上腺素β1、β2受体传导作用后,积极降低心血排出量,减轻心脏泵血负担,进而辅助常规治疗实现对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的有效缓解,效果显著[7-8]。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实现对患者心脏临床症状的有效纠正,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从而降低心血管意外风险,实现患者病情的有效稳定。

参考文献:
[1]廖忠丽.丹红注射液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评价[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06):670-671.
[2]李妍.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人房颤合并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9):24-25.
[3]孙丽芳.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3):15-17.
[4]高英英,高琴,徐珊珊,等.β受体阻滞剂精准干预交感神经兴奋性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11):1065-1069.
[5]秦春华,谭平.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衰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7):81-83.
[6]张凡,秧茂盛.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1):69-71.
[7]黄燕,邹长虹,翟玫.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2019(02):126-127-128.
[8]翟娜,徐健,张宇静,等.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3):4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