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龙
(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江苏邳州2213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4月~2020年1月本院58例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常规围术期指标、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为24.14%,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55%,对照组为79.31%,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运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并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有利于缩短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
关键词:股骨粗隆部骨折;老年患者;PFNA;效果
股骨粗隆部骨折是在广大老年人中十分常见的一类骨折疾病,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该骨折疾病临床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也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现阶段,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多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在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关注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还需确保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从而降低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1]。以下将分析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通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6年4月~2020年1月本院58例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案分组,观察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60~83岁,均值为(72.5±0.3)岁;骨折原因:意外跌倒21例,交通意外6例,其他2例。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60~84岁,均值为(72.4±0.5)岁;骨折原因:意外跌倒22例,交通意外5例,其他2例。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2组患者术中均为仰卧体位以及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首先由患者大粗隆的顶点位置沿大腿外侧远端做长度5~8cm左右的手术切口,使股骨颈以及股骨大粗隆能够充分显露,于C臂X线透视下于股骨大粗隆的下缘约2.5cm处旋入一枚克氏针,之后于患者股骨粗隆处顺股骨颈向其股骨头软骨面旋入克氏针,之后将DHS动力髋螺钉进行打入,再以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常规放置引流管,并对伤口进行逐层冲洗及缝合,术毕。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首先于股骨大转子的上缘,由下至上做长度4cm的纵向手术切口,使股骨大转子以及股骨大粗隆可以充分显露,于C臂X线的透视下在患者股骨大粗隆的顶点应用事先准备的空心尖锥,在患者股骨髓腔内旋入长度2.8mm导针,之后选择PFNA髓内钉,并将其置入患者髓腔,再以导针朝患者股骨颈旋入螺旋刀片,以交锁螺钉对近端进行固定,之后应用防旋螺丁对远端进行固定,放置引流管,对伤口进行冲洗以及缝合,术毕。
1.3评价标准
(1)比较2组的常规围术期指标,例如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失血量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等;(2)2组患者手术后进行随访,统计其术后出现的感染、内固定物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患肢缩短等相关并发症情况。(3)运用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对患者术后随访中的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价,该量表中包含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度、功能和畸形等情况,满分为100分,分为优(>90分)、良(80~90分)、可(70~79分)、差(<70分)。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s),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
.png)
2.3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优13例,良15例,可1例,差0例,该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55%(28/29);对照组:优8例,良15例,可5例,差1例,该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9.31%(23/29)。观察组的高于对照组,P<0.05(χ2值=5.192,p值=0.02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速推进,与此同时随着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临床中股骨粗隆部骨折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此类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卧床修养和牵引等一系列保守治疗措施,然而患者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髋内翻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同时患者的死亡率偏高。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早期手术成为了对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法,在降低患者残疾率与死亡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DHS内固定手术是以往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常用措施,该手术的优势体现在固定效果牢靠,并且具有滑动加压的优势。然而该手术的缺点在于切口较大,术中创伤性高以及出血量多,使得术后骨折愈合受到影响,同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进程缓慢,老年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切口感染、髋内翻以及内固定松动等术后并发症,对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均产生较大影响[2]-[3]。近年来PFNA内固定术作为新型外科手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4]-[5]。该手术的优势体现在切口缩小、出血量减少、同时创伤性较低,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在手术中无须进行扩髓并可发挥优良的抗旋转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手术后髋内翻、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同时可加快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因此可实现患者术后早期关节功能的锻炼,更有利于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本次的比较结果中来看,观察组患者运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手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同时手术后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失血量等常规围术期指标对比中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提升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手术疗效并预防术后并发症,在术中操作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例如手术中牵引后尽量使患者骨折解剖得到复位,然而如内侧结构患者小粗隆可不必过于强求解剖复位;其次在透视辅助尽可能使主钉位于患者股骨近端的中央,同时螺旋刀片处于患者股骨颈中下部,在旋入螺旋刀片以前可利用器械对其解锁,避免直接用手解锁,防止旋入螺旋刀片后出现无法锁紧的情况[6]-[7]。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运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并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有利于缩短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夏贤生,杨忠利, 等.DHS与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29-31.
[2]冯仕华,陈转,郑开达.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性[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2):263-265.
[3]谭永刚.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1):210.
[4]王克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24):34-36.
[5]吴彬,唐小松.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9(2):229-230.
[6]沈桂林,葛达正.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 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6(18):84-85.
[7]蔡立峰,朱勇,黄金波, 等.八珍汤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9,21(9):1185-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