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柳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45616)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本校高一年级两个班一共120名学生纳入到本次研究中作为研究样本,打乱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学生。给观察组学生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方式,给对照组实施中医“治未病”理论下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比两组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健康教育学习满意度。结果 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水平优良率96.67%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学生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学生针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能显著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学生能更高效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疾病预防意识,建立和谐教育学习关系。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理论;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知识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起源于《内经》,中医理论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天人相应,阴阳统一”。中医认为“健康”指的是人生命机体、外界环境及机体各部分间保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未病”状态为这一平衡状态被破坏,可能演变为“已病”的潜在威胁已存在,如果不及时治疗干预,就会发展为“已病”[1]。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简单的说就是预防治疗疾病。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融入学校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能站在中医的角度自我评估自身健康状况,丰富健康知识,还能传承推广传统中医思想理论文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校高一年级两个班一共120名学生纳入到本次研究中作为研究样本,打乱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学生。观察组中,男生34例,女生26例,年龄在17~19岁,平均(20.17±1.64)岁;对照组中,男生35例,女生25例,年龄在18~20岁之间,平均(20.34±1.72)岁。以上资料两组学生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高一学生的学校健康教育课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包括日常卫生保健知识、急救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
观察组高一学生的学校健康教育课在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具体如下:
①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树立学生健康观。校医在健康教育课上通过PPT演示、播放视频等使学生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内容,其指的是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已发病的时候,要及时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等到疾病痊愈后,还要注重保养,预防复发[2];并且着重给学生强调,要树立“未病先防”的健康危机意识,及时把握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当身体处于“未病”状态的时候,也应注意调养,降低“未病”发展为“已病”的概率。此外,组织学生进行中医体质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中医体质类型;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合自身实际讨论应该怎样重视保持“未病”的状态,避免其发展,并上台阐述自己的想法,如怎样健康合理饮食,适量科学运动,规律作息,疏导心理等,通过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健康教育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理解,树立正确健康观。校医还根据每个学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制定相应的体质养身方案,指导学生通过饮食、运动等进行中医预防保健。
②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丰富学生中医健康知识。当下的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以西医理论为主,存在重西医轻中医、重病理轻机理的现象,内容也大多停留在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和常见疾病防治等方面,这对于学生来说,往往缺乏吸引力。对此,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融入,其探究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对人体活动健康机制的高度概括解释,能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积累丰富的健康知识。为此,可专门在学校健康教育课中安排介绍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养身之道的内容,将“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充分结合,举例一些典型案例,使学生能深入感受该理论的健康哲理,并且还能传承推广传统中医思想理论文化。
1.3 评价指标
①学期健康教育课结束后,组织考试评估学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标准为:100~80分以上为优秀,60~80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差。
②期末自制健康教育满意度表,学生匿名填写,标准为: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90~70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来处理数据,()以计量资料,t检验;(%)以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健康知识水平
可以看出,观察组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优良率为96.67%,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73.33%,差异显著(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脑血管病、代谢异常、肿瘤等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接受相关的预防保健知识,从学生阶段开始融入十分重要。“治未病”为中医预防学术思想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在疾病预防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被国际上认可为“最先进超前的预防医学”[3]。将“治未病”理论应用于学校健康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未病先防”的认知,变“被动医疗”为“主动预防”,使“未病先防”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行为,能防范未然,这对于树立学生健康观,增长健康知识,提高疾病预防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预防理论,其内容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为”及“形与神俱”,这和当下倡导的健康四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为帮助个体、群体改正不健康行为,树立健康目标,促进健康作为的一种教育活动[4]。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排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这和“治未病”理论是相契合的。在本次研究中,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到学校的健康教育中,能够让该理论深入学生的心中,强化其“未病先防”的意识,激发其兴趣,使其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学习获得健康教育的知识。以往的学校健康教育大多为西医主导内容,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缺乏,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满意度也不够高。而中医“治未病”理论蕴藏的知识丰富,包括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其神秘性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十足,同时,还有人体生命活动机制概括,能带领学生揭开一些人体的奥秘,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相比于常规健康教育,中医“治未病”的趣味性更高,健康哲理更丰富[5]。此外,学生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其既是文化的学习者也是受益者,是践行者也是传播者。在学校健康教育中融入“治未病”思想,有助于,强化树立学生的健康观,强化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预防疾病能力,承担起传统中医文化传承职责,积极普及推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优良率为96.67%,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73.3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学生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8.33%,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学校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常规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在学生针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能显著提升健康教育效果,使学生更高效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疾病预防意识,强化疾病预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文.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国际公关,2020(03):203.
[2]许望纯,颜文慧,吴孝和.中医治未病现状及疗养保健实践与思考[J].中国疗养医学,2019,28(04):380-383.
[3]刘倩,韦衡秋,蒋争艳,卢少宁,钟木英,张海妮,吴志芬,彭霞.“治未病”理念指导中医护理健康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1):56-60.
[4]陈银燕.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105-106.
[5]卓晟珺,付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4,21(0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