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惠国艳 解江丽
[导读] 探讨儿童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开展对于急救治疗效果的影响。


惠国艳   解江丽
( 西安市儿童医院;陕西西安71000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开展对于急救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4例危急重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急救管理)各47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急救成功率(100%>87.23%,χ2=4.451)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95.74%>78.72%,χ2=6.114)相对更高(P<0.05),风险事件发生率(4.26%<17.02%,χ2=4.029)相对更低(P<0.05),而出诊时间[(27.14±4.02)min<(40.08±5.13)min,t=13.611]、急救时间[(22.39±4.56)min<(31.24±4.93)min,t=9.035]相对更短(P<0.05)。结论:加强儿童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急救治疗效果,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更好的维护患儿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儿童;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小儿心力衰竭、高热惊厥等危急重症或意外伤害的发生,对于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及时、快速的进行抢救,帮助患儿尽早脱离危险。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需要在病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实施现场救护,进行病情处理,达到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以及防止病情、伤情快速进展的目的,能够安全、稳定的将患儿转运至医院,为后续的院内治疗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6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94例危急重症患儿,应用单盲随机法,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中,男/女=26/21,年龄范围为30~74岁,平均年龄(56.85±4.81)岁。对照组中,男/女=28/19,年龄范围为27~68岁,平均年龄(57.02±4.90)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管理):救护车抵达现场后,医护人员需要迅速对患儿的情况进行检查,关注其心率、呼吸、意识,初步对病情做出判断。建立静脉通道,清理口腔、鼻腔,维持呼吸通畅。然后将患儿平稳转移至救护车,将患儿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①充分的院前急救准备:在接到呼救电话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儿的信息(症状、伤情、地址、电话号码)。同时需要安抚患儿家长的情绪,使其保持镇静,可以清晰、简明的说明患儿的情况,在描述地址时,能够说明周围的公交车站或周围的标志性建筑物,便于救护车及时、准确的到达地点。医院方面则需要快速出动救护车以及救护人员,相关医疗设备、急救用品、药品准备齐全。根据患儿所在地址,迅速做出路线规划,选择一条距离更短、路况良好、交通通畅的路线。与此同时,救护人员需要与患儿家长取得联系,根据患儿家长的描述,了解患儿的实际情况,叮嘱患儿家长不得随意移动患儿的身体,并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
   ②院前急救:抵达现场后,展开院前急救。对于患儿的呼吸、循环状态进行评估。出现心脏、呼吸骤停的患儿,建立静脉通道,实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清除口鼻腔异物,预防舌根后坠)以及人工通气等操作,快速除颤。在实施胸部按压操作时,应该考虑到患儿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按压力量、按压幅度以及按压频率进行调节和控制。根据患儿的心率、呼吸、瞳孔的变化情况,判断院前急救是否有效。另外需要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对症用药。在患儿各项体征指标趋于稳定后,将患儿转移至救护车。
   ③转运途中监护:加强危急重症患儿转运途中的监护,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与医院保持联系,反馈患儿的信息,提前准备好影像学检查、临床急救等各项准备。抵达医院后,患儿可以快速、有序的接受诊疗。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和护理效果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表1急救和护理效果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在儿童危急重症发生后,为了防止病情的快速进展与恶化,应该及时展开急救治疗。危急重症患儿的临床急救中,院前急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作为初期救治环节,院前急救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的预后。院前急救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实施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2]。在救护人员抵达现场前,需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指导患儿家长进行简单的现场急救。同时注意安抚患儿家长的情绪,使其耐心等待救护人员[3]。在现场急救的过程中,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展开建立静脉通道、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以及除颤等护理措施,维持稳定的体征。安全、平稳转运的过程中,加强途中监护,并与院内保持沟通和联系。医院则根据救护车反馈的信息,为诊断和急救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4]。
   综上所述,加强儿童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危急重症患儿临床急救的效率,获得良好的急救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辉,黄义双.急诊急救措施及其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09):76-79.
[2]朱贵珍.新生儿重症肺炎急救护理中无缝隙配合模式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7):1176+1191.
[3]马彩霞,赵素红,张博,等.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1):111-113.
[4]罗昭堂,张俊,潘敏.综合急救在小儿重症心力衰竭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18):99-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