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芹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综合探讨分析目前针灸对于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现状。方法:通过近十年文献查阅,分析针灸对于运动性免疫抑制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结果:针灸对于大量运动后产生的免疫抑制具有明确的影响,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因子、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器官,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结论:针灸对于运动后免疫抑制的调节具有整体性和功能多样性,简单便捷,在未来对于处理运动员免疫抑制和提高运动员免疫能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针灸;运动;免疫抑制;现状
针灸对于人体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在古时便有记载,记载中提到的“正气”即与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密切相关。长期大强度的运动会导致人体免疫抑制,即是人体内淋巴细胞浓度、增殖分化及活性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功能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祖国医学很早便意识到针灸与免疫之间的关系,在近现代研究中也发现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免疫[1]。
1.运动免疫抑制的机制
运动性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哮喘等感染性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2]。有学者提出“开窗(Open Window)”期理论,即是在大强度训练期间、比赛期间及运动结束后的几天内出现免疫抑制现象。研究表明在此期间机体内的细胞免疫因子负性变化,免疫细胞减少:如T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器官的体积也会变小[3]。
2.针灸对运动性免疫抑制的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穴位刺激,对免疫因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等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通过不同的补泄操作手法,针灸信息可经外周神经传至中枢神经,影响神经活动,经过中枢系统的整合,调控内分泌系统功能,使垂体释放ACTH等,调节免疫功能[4]。
2.1针灸对运动性免疫抑制免疫因子的调节
针灸可以提高人体内免疫因子的含量,可以增强免疫球蛋白的活性。可以采取普通针刺如:足三里、肾腧、合谷、关元等补益穴位,但是研究表明电针或者温针灸对于免疫因子的调节功能会优于普通针刺。任超学等[5]对田径400 m运动员进行艾灸足三里穴,发现血清IgA、IgG 以及WBC、GRAN、GRAN%、LYMPH较对照组有所升高。金小千等[6]研究证明不同电针的强度对于大鼠的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不同,2Hz组IL-4水平低于100Hz组,100Hz组低于常规针刺组, 2Hz组IFN-丫、IFN-γ/IL-4、IL-2水平高于100Hz组及常规针刺组。说明采用普通针剂、电针以及电针频率的不同对免疫抑制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2.2针灸对运动性免疫抑制免疫细胞的调节
免疫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粒细胞等,大量研究表明:急性运动期间,免疫活性细胞被动员募集进入血液,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目、分布、活性均发生巨大改变[7]。高明[8]等使用艾灸对足三里、关元和三阴交、关元穴交替使用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温和灸,发现艾灸后CD3+、CD4+、CD8+T细胞比大负荷前明显增加,CD4+/CD8+比值较大负荷训练前明显上升,可防止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低下,预防CD4+/CD8+平衡失调。许金叶[9]等发现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CD3+、CD4+细胞数均升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也增加,且针刺组升高更明显。
2.3针灸对运动性免疫抑制免疫器官的调节
胸腺和脾脏是体内的免疫器官, 胸腺退化和功能低下是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潘华山[10]针刺小鼠三阴交穴发现小白鼠的脾脏、胸腺系数含量明显提高,提示针灸三阴交穴具有延缓胸腺结构萎缩和功能退化及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卢咏梅等[11]发现发现长期剧烈的运动应激导致大鼠的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抑制。使用电针作用于足三里、百会和关元穴,电针能明显提高CD3+、CD4+、NK细胞的水平,同时能有效防止大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显著性下降。
3.讨论
针灸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抑制过度免疫,是一种整体、良性、双向性的调节。但是研究较为局限单一,表现为取穴单一、对比单一,多为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免疫变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目前针灸在对于运动后免疫抑制的作用较确定,在未来应用于提高运动员免疫能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余曙光,景向红,唐勇,吴巧凤,尹海燕,谢璐霜,赵娜,林思睿,柴晓宁.针灸-免疫:现状与未来[J].针刺研究,2018,43(12):747-753.
[2]Drew M,Vlahovich N,Hughes D,et al. Prevalence of ill.ness,poor mental health and sleep quality and low ener.gy availability prior to the 2016 Summer Olympic Games[J]. Br J Sports Med,2017,52(1):47-53.
[3]孟隽卿.运动性免疫抑制产生原因和干预措施的研究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07):87-91.
[4]鞠大宏.针刺镇痛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29.
[5]任超学,张葆欣,高新友.艾灸足三里对女子400m运动员冬训期免疫机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9):74-78.
[6]金小千. 不同频率电针背俞穴对CFS大鼠HPA轴及免疫影响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7]覃飞,赵杰修,王松涛,郝选明.运动性免疫抑制及其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37(07):615-623.
[8]高明,吴瑛,李国强.艾灸对大负荷训练期间男子中长跑运动员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11):997-1001.
[9]许金叶. 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0]潘华山.针灸三阴交穴对小白鼠运动能力与某些免疫指标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4):35-37.
[11]卢咏梅,张宏.电针对大强度运动应激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02):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