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安全护理进展及分析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曹曼曼
[导读] 手术室安全护理进展及分析

曹曼曼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江苏无锡214116)
摘要:手术室护理质量对手术治疗效果、患者预后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近年来各地医院也比较关注手术室安全护理模式的建立。通过提出安全护理理念,帮助手术室医护人员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完善护理流程,提升护理工作的实用性、规范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护理;进展及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有助于帮助医生更直观的了解患者病灶情况,减轻疾病痛苦。但手术操作毕竟具有侵入特点,会对患者身体、器官组织造成一定的伤害,容易使其产生应激反应,增加炎性因子的分泌量,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应重视围术期间的安全护理,通过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来提高手术治疗效率与治疗安全性[1]。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进展。

1 传统护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护理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模式下手术护理的重点多放于手术操作环节,护理人员只需做好术前器械准备、术中监护、配合即可,这种模式降低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减少了其与患者的互动程度,因此容易对患者的一些生理、心理需求造成忽视,对护理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是手术室与病房信息交流不对等,由于二者之间交流不对等,影响了病区护理人员对患者治疗状态的;了解程度,其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护理安全度也自然会受到影响[1]。
2 手术室安全护理难点
   2.1 患者心理、情绪影响 一些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了解较为狭隘。因此会在治疗前期产生不必要的恐慌、焦虑心理,这些不良情绪不但会影响患者休息质量,降低其身体耐受度,还会进一步刺激应激反应,加重疾病疼痛感,对后期的手术治疗产生影响,造成安全风险。
   2.2 病房、手术室环境 环境影响又分为心理、生理两个方面,大多数患者初到病房,都会对陌生环境都会产生紧张感,加之其对自身疾病转状况比较担忧,因此对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手术室的嘈杂器械都格外敏感,这也会对其心率、脉搏等体征产生影响。在生理方面,手术过程中手术时温度、湿度不适宜,都会对其体征产生影响,而且手术室每天都要接待治疗各式各样的病患,其排泄物、分泌物等也会对手术室空气、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提高感染概率[2]。
   2.3 体位影响 大多数患者在术后都会受麻醉影响处于昏迷状态,其肌肉、自主调节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在此时段没有帮助患者摆正好体位,很容易对其局部血液循环造成影响,加重压疮、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病概率,产生安全风险。
   2.4 气管、导管刺激 为治疗需要,在手术完成后会为患者置留各类导管进行辅助治疗,在患者意识恢复后,这些气管、导管都会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产生刺激,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使其启动体内免疫反应,也会增加并发症发病概率。另外术后疼痛也是一项护理难点,若术后对患者镇痛处理不到位,会加重其应激反应,身体对导管置留处、穿刺处的反应也更为强烈,提高了感染发生概率。
3 手术室安全护理措施分析
   3.1 加强术前指导,提高患者耐受度。


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些恐惧可能来自患者对治疗方式的不了解,也可能来自其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担忧手术治疗会对自己日后外在形象、生活劳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在术前1-2天,不仅要指导其完成相关的治疗检查,还要做好健康宣教与心理指导工作,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并向其介绍相关的手术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积极调整心理状态,保证睡眠质量[3]。
   另外护理人员还应接合手术治疗需要,指导患者提前进行体能训练,提高身体耐受力,并练习床上排便等活动,为术后康复做好准备。
   3.2 做好术中配合,减少环境干扰。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应向其介绍手术室情况,帮助患者放松情绪状态。第二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等信息,并准备好相应的治疗器械与药物用肢体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其鼓励。第三在术前30min内,护理人员应做好手术室环境准备,调节好温度、湿度、灯光等,并与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达成协议在手术中保持安静,减少环境因素干扰[4]。
   3.3 结合皮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在手术操作中护理人员除了要时时监测患者体征情况外,还要注意其皮肤状态,必要时可用无菌棉签蘸水帮助患者进行唇部保湿,或是通过涂抹润肤露使用软垫,加强对患者骨凸处皮肤的保护。尽量减少患者皮肤裸露处,用毛毯等用具做好体温护理[5]。
   3.4 遵守无菌原则,降低感染风险。所有医护人员都要遵循相应的无菌操作原则,穿戴无菌衣帽,在术前做好器械消毒工作,并用“七步法”进行手部清洁。在手术中尽量避免交谈、咳嗽等,及时处理患者分泌物,防止无菌物品被感染。
   3.5 做好术后交流,提高预后质量。在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要结合实际操作情况清点手术器械、纱布等用具,并做好使用记录。运用一定浓度的氧化钠溶液进行切口清洁,固定好需留置的引流管。在将患者转移到病房后,要仔细与病区护理人员交流患者治疗情况,说明护理要点。帮助患者摆好体位,检查患者意识状态,若患者已清醒,要向其说明手术情况,并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叮嘱画着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疼痛情况,做好镇痛处理。

   总而言之,手术室安全护理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组成,与患者治疗效果的保证有着紧密联系。通过采用安全护理,更有助于展现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特性与服务特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概率。
参考文献:
[1]崔爽.手术室护理风险及其安全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10):205-207.
[2]李云飞,廖芯,张佩嘉,曹明慧.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12):2092-2096.
[3]郝莉君.探究手术室安全护理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3):33-34.
[4]高锦霞,高美玲.介入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2):151-154.
[5]周秀娟.手术室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9):2317-23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