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及术后监测降钙素原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尿源性脓毒血症预防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刘国健
[导读] :探究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及术后监测降钙素原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尿源性脓毒血症预防的临床意义。


刘国健
(贺州市人民医院;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目的:探究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及术后监测降钙素原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尿源性脓毒血症预防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00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80例患者归入实验组,其余未出现感染的22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通过分析患者的PCT、CRP以及WBC水平,比较检测降钙素原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尿源性脓毒血症预防的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PCT、CRP以及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诊断中,通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进而为其提供早期治疗措施,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尿源性脓毒血症预防发挥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降钙素原;感染;早期诊断;尿源性脓毒血症;临床意义
   尿路结石为临床多发疾病,在临床中通常以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治疗为主,但是在具体实施治疗期间,基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术后引起感染的风险较高,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加重患者病情,进而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1]。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采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能够进行患者感染早期诊断以及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有效预防,通过早期治疗工作的开展,能够降低尿源性脓毒血症带来的死亡率[2]。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选取的300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展开分析探讨,均予以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以下就具体诊断过程实施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00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将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80例患者归入实验组,其余未出现感染的22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
   对照组的22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重为145:75;年龄在33~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8±7.23)岁。实验组的8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重为48:32;年龄在33~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9±7.2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采取经皮肾镜取石术实施治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善;此次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2排除标准
   伴有先天性器质性疾病患者;存有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传染性血液疾病以及重大疾病的患者;精神病、自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不符合本实验标准;在近期内实施过大型治疗手术患者[3]。
1.3方法
   两组患者在实施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均做好相应的采血工作,取其静脉血5mL,进行离心处理,时长为15min,转速为3500r/min。取其上清液,在零下80℃下保存。其中,采取酶联免疫法来对PCT进行检测;采取免疫比浊法来对CRP进行检测;采取血常规检查方法来对WBC进行检查[4]。
1.4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PCT(血浆)、CRP(C-反应蛋白)以及WBC(血常规白细胞)水平。各项指标的标准参考值范围:PCT:<0.5μg/L、CRP(0-10)mg/L以及WBC(4-10)×109/L.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对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n/%)表示。(P<0.05)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PCT、CRP以及WBC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在术后,实验组患者的PCT、CRP以及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明显(见表一)。


3 讨论
   对于尿源性脓毒血症,主要是由于在出现感染的情况下导致炎症因子被激活,进而引起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尿源性脓毒血症以及尿毒性休克,带来的临床死亡率相对较高[5]。
   针对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尿源性脓毒血症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患病早期,症状不显著,因此在临床当中很容易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在该疾病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救治措施不及时,就会逐渐发展为脓毒血症以及脓毒性休克[6]。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相关研究显示,高龄人群、女性患者、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与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患者出现尿脓毒血症的概率与其结石的大小以及类型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其中,对于我们常见的鹿角形结石,是引起尿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由于其自身属于感染性结石的一类,对人体肾盂黏膜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细菌定植和入侵。对于血清降钙素原,是检验真菌、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物,在应用期间,不受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根据具体的浮动情况能够对正常人群以及受感染人群进行合理的区分[7]。基于血清降钙素原在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当中的应用,能够将人体当中具体感染情况明确的反映出来,进而判断患者是否存有感染以及尿源性脓毒血症,提升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的概率,保证患者尽早的治疗[8]。
   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症状不显著,但是进展非常迅速,为此,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就要加强其生命体征监测,除了密切观察患者具体体征、检测血常规外,还要借助PCT、CRP以及WBC水平变化情况来对患者病情进行一步分析和诊断。PCT属于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含有较高糖蛋白氨基酸,半衰期较长,在正常情况下,较为稳定,且水平较低。但是在受到细菌以及真菌的感染后,致使CALC-1的水平被解除,使得实质细胞激活后释放到血液当中,血清PCT浓度会异常提升,如果感染严重程度越严重,PCT浓度越高。基于PCT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当中敏感度以及特异度较强的特点,因此,PCT可作为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指标。CRP也属于急性反应蛋白,在细菌病毒感染、排异反应以及心血管手术中CRP水平明显提升。
   在本次研究当中,通过对两组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采取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具体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PCT、CRP以及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而言,PCT、CRP以及WBC水平的检查在感染以及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当中发挥着显著的意义[2]。相关研究显示,在具体实施检测过程中,受检测时间、方式以及诱因的不同,使得具体得到的PCT水平也会存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为进一步明确,在具体实施检查期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科学进行规划,有计划的实施对比,以此来确保临床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对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而言,患者在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概率较高,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下能够准确将患者的PCT、CRP以及WBC水平显现出来,进而根据其浮动情况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为其早期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为患者的早期治疗带来一定的帮助,预防病情恶化,降低尿源性脓毒血症带来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Yong L, Rui Y ,Tao W , et al.Health Degrada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Fault Diagnosis of a Rolling Bearing Based on CEEMDAN and Improved MMSE[J]. Materials, 2018, 11(6):1009.
[2]高向林,吴振声,何宇晖,袁坚.降钙素原对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0,35(01):14-16.
[3]陈正军,张文森,杨勇,等.降钙素原、脂多糖水平与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早期感染性休克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5):1878-1881.
[4]Kim D H , Paek S H , Choi D Y,et al. Real-time Monitoring of Biomarkers in Serum for Early Diagnosis of Target Disease[J]. BioChip Journal, 2020, 14(1):2-17.
[5]赵色玲,王凡,许春,等.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及内毒素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东南国防医药,2018,20(02):130-133.
[6]陆奇,余月,习海波,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评估及防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7,38(03):238-240.
[7]李贵忠,满立波,王海,等.比较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血白细胞计数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7,38(01):42-46.
[8]王增利,赵卫红,孙伍柒,等.探讨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10):904-9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