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东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 探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建设在ECMO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历史列队研究法,将2017年3月至9月实施膜肺氧合急救的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操作与配合,将2018年3月至9月的5例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在ECMO急救中通过团队建设与配合管理方法进行规范护理。收集两组参与ECMO急救的物品准备时间、工作人员到位时间、管道预充时间、ECMO建立时间等。结果 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得知,两组人员参与ECMO急救过程中,人员的到位时间、物品准备时间、管道预充时间、ECMO建立时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含义(P<0.05),其中实验组的各项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ECMO团队建设与管理在ECMO急救过程中能够有效缩短ECMO的创建时间,提升ECMO的抢救效率。
【关键词】ECMO;团队建设;急救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也被称作体外生命支撑体系,指的是把病人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通过人工肺(氧合器)氧合后再运输到患者动脉或静脉的中短期心肺辅助治疗,它能够使心肺获得足够休息,为心肺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1]。本次研究通过建立ECMO团队建设的管理方法,在ECMO急救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系统化的流程有效控制和操作,且依据工作人员到位时间、物品准备时间、管道预充时间、ECMO建立时间等指标参数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因循环衰竭在ICU实施ECMO抢救的患者,其中对照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为24~72岁,平均年龄是(48.5±3.6)岁,实验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为26~69岁,平均年龄是(46.4±4.5)岁。全部患者均属于股动脉置管。试验流程或研究方案经我市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允许,且全部研究对在知情同意,自愿签写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历史列队研究法,把2017年3月至9月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的护理操作和配合,也就是依据每位医生的不同阅历,在其指挥下进行相关护理工作。2018年3月至9月的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实行ECMO团队建设与管理,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相关工作:(1)创建 ECMO 团队。我院创建了ECMO的团队领导小组,团队组员主要有资深的 ICU医生、护士、心血管医生、胸外科医生及血管外科医生。平时每月进行一次ECMO 有关知识的学习与模拟练习。每次参与外出会诊的 ECMO 团队组员有2 名资深的ICU 医生,均能够正确评估患者,且能够单独进行 ECMO血管通路的创建,以及处理ECMO医治所产生的有关合并症;2名 ICU 护士,要求能够熟练装置ECMO 管路并排气,熟悉 ECMO所用的耗材,熟悉危重患者的转运及抢救 工作。必要情况下配置1 名血管外科医生,进行血管穿刺遭遇危机时实行血管切割置管术。胸外科与心血管医生则参与患者转运至医院后的下一步抢救治疗工作。(2)ECMO 的实行。实行前需确认患者必须创建 ECMO的治疗方式,且由家属知情同意。患者的预备工作包含了:创建深静脉输液管道,依据我院现有的条件成立有创血压的监督。相关医生和护士继续参与患者的抢救、用药并有效登记[2]。ECMO队伍的医生依据需要行股动脉、股静脉、颈静脉插管,形成ECMO血管通道,护士完成ECMO管路的装置与排气,另1名护士在参与排气的同时协助主治医生进行ECMO 耗材的运输、ACT 值的检验。整个团队的分工有条不紊,严格落实无菌要求[3]。依据病人创建ECMO血管通道的难易水平,从开始到上机一般需要30~60分钟。(3)患者的转运。由于救护车空间狭小,只允许坐3名医护人员及配备一些必需的医疗设备与药品。患者病情严重,需监督和治疗的条目较多,医护人员只有做到分工明确,尽职尽责,才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1名ICU 医生承担患者转运的总指挥,坐在前排,负责协调,指挥相关工作,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每隔5~10分钟咨询一次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动及ECMO设备的运转参数值,对于患者表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及时的预判和处理。1名 ICU 医生监督患者ECMO 运转的主要参数及患者呼吸机的参数值,呼吸机放于救护车的正中,这样不管患者头部位置如何摆放,都可以快速连接。1名护士承担实时监督患者的心电监护上的生命体征与ECMO放置管的固定,由于 ECMO 创建后需应用肝素抗凝。因此另1名护士承担患者的输液、输血及药物的应用。
1.3 评价工具与方法
选择自主编制且经权威专家审查通过的《ECMO监护量表》、《ECMO术中用物检验表》。收集两组参与ECMO急救的工作人员到位时间、物品预备时间、管道预充时间、ECMO创建时间(即由置管开始至ECMO体系运作的耗时)。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选择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计量资料用(+S)代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的计数资料选择Wilcoxon秩与检验,计数资料用率(%)代表,组间对比选择χ2检测,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含义。
2 结果
两组工作人员到位、物品预备、管道预充与ECMO创建时间的对比:实验组的人员平均就位时间是9.5min,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就位时间平均值(13.5min),同时对照组的物品预备时间均值、管道预充时间、ECMO创建时间均值均显著大于实验组(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png)
3 讨论
3.1 ECMO临床数据显示是安全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ECMO转运已被证实在儿童患者中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逐渐用于成人急救患者的转运中,多个集中 ECMO 管理的中心表明,专业的转运团队能够更好的完成 ECMO带机转运,资料显示ECMO 转运过程的死亡率仅有0.5%[4],死亡案例十分少见。本研究10例急救患者应用ECMO 转运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例。
3.2 ECMO地区级医院的创建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ECMO 应用的医疗单位主要是北京、上海地区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能够实现 ECMO 转运的单位较少。所以,在一个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创建专业的 ECMO 转运团队,为病情危机的急救患者迅速实施ECMO 治疗,帮助患者更快的渡过危机,变得十分重要。然而现在我国的多数急救患者转运仅仅是借助救护车完成转运且ECMO操作过程较复杂、管理困难,对一些呼吸、循环不稳定的病人,有较大的转运风险[5]。而专业化的ECMO 转运团队能够很好的解决该弊端,保障心肺衰竭病人运送途中的生命安全,转运期间病情得到控制,让更多的急救患者院间转运变得安全、高效化。
3.3 ECMO的具体操作流程描述
体外膜肺氧合指的是以体外循环体系为基础设施,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完成操作和管理的辅助医疗方式,通过完全或部分替代肺或心功能,让心肺获得足够的休息,促进对传统医疗方法无效的突发可逆性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病人的快速康复。ECMO 院间转运的目标通常为急救患者,病情凶险变化,转运时间长,相对其它的转运方式较为复杂。
3.4 ECMO在我院的临床应用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5例急救患者转运的管理回顾,证明了在完善的设备和专业的团队建设下,进行ECMO 院间转运有着更高的可行性与快捷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ECMO急救过程中,进行团队建设,系统化的管理、规范化的流程,明确手术、护理等各单位医务工作人员的相关职责,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提升治疗水平,能够有效的缩减人员到位时间、物品预备时间、管道预充时间和ECMO的创建时间,也为ECMO急救患者和恢复工作争取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1]冯金妹,廖小卒,罗小平.系统化管理在ECMO急救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7,37(1):55-56.
[2]余湘宁,赵献明.ECMO在危重症心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8,31(4):38-41.
[3]郑茹娜,潘利飞,陈琨,等.ECMO团队合作在基层医院危重病人抢救和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5):646-649.
[4]孙小文,张加乐,徐思怡,等.11例重症患者应用ECMO院间转运的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8):1136-1141.
[5]彭开毅.ECMO在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重度ARDS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