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 龚莉玲
[导读]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龚莉玲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湖北随州441300)
摘  要:康复治疗技术面对的是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不断提升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符合残疾人群体身心全方位发展需要,充分展现“医教结合”特色,通过全面康复、激发潜能的方式,增强残疾人康复教育水准。在教学实践中,可全面引入“医教结合”特征,其中“医”是实施方式,“教”是最终目的。例如,在讲述患儿言语矫治活动中,把康复训练和教育行为充分融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同时开展个体教学和集体教学;全面运用教学资源,使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能够形成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医教结合;综合康复
   “医教结合”是指将康复医学中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进行结合,妥善运用于特殊学校管理中,基于生理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常规教育中引入物理层面、作业层面、生活层面、心理层面和言语层面教学,采用多元化康复方式进行功能性训练,补偿由于功能下降等对残疾学生带来的约束和困难。总体而言,“医教结合”方式能够有助于残疾儿童更好落实功能恢复,实现融入社会的目标,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逐步加强对医疗康复领域的建设发展,2009年我国教育部在国内部分学校中开展校园“医教结合”探索,2014年我国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三年计划中指出“医教结合”能够积极有效的实现教改推进,形成教育、康复兼顾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模式。随后我国康复领域、特殊教育领域纷纷推进“医教结合”改革。目前我国康复服务业务主要由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但在服务实践中缺少心理层面、教育层面服务。康复服务提供机构需要使得残疾人群体能够全方位享获康复服务,这意味着首先需要培养足够的康复服务人才。“医教结合”能够将康复服务和心理、教育进行结合,形成具有可执行性的康复人才培养渠道,推进康复学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下述章节中,本论文基于《言语治疗技术》为探索对象,以重度脑瘫儿童、无口语孤独症儿童为对象,提出相关体验体会。
   一、重度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
   重度脑瘫儿童是康复服务中的重点对象,其语言训练不可复制中轻度脑瘫儿童训练方式,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智力、能力,充分运用医学理论和特殊教育理论,在康复服务中将患者脑功能、心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声能力等进行结合。从康复服务实践角度而言,脑瘫现象越严重,对患者语言功能影响越明显。重度脑瘫儿童语言功能基本缺失,如语言中枢、面部肌肉、发声能力等均较弱,少数患者甚至哭喊都非常困难。由此可见,对重度脑瘫儿童开展语言训练,不可直接不可复制中轻度脑瘫儿童训练方式,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智力、能力,充分运用医学理论和特殊教育理论,在康复服务中将患者脑功能、心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声能力等进行结合。



   医教结合模式旨在将康复治疗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取长补短,让患儿的康复不仅仅限于运动、作业、言语等功能的改善,还包括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促使患儿尽早脱离或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提高入普率,让脑瘫患儿回归家庭和学校,提高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国内大多数康复机构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主要是单一的康复治疗,往往忽略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仅仅满足于患儿的身体功能指标的改变,忽略了脑瘫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起到全面的康复的作用。
   二、无口语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无口语孤独症儿童需要在康复训练中加以落实“医教结合”,常规教育方式并不能有效弥补患者缺陷,采用医教结合方式能够切实有效形成干预。从康复实践视角而言,无口语孤独症儿童所对应的康复训练不光需要依托在学校的时间,也需要家长、社会配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矫正效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和应用,进而实现有序内化和积极推进。家长在家校交流中需要形成具有可实施性的方式,在训练过程中及时保持与教师的交流,双方在有序合作下,使得无口语孤独症儿童所获得的康复服务更具有高效性、规范性和长期性。
   具体措施如下:
   1.诊断过程中的“医教结合” 由专科医生和特教老师分别进行相应领域的观察和评估,前者着重于标准化临床观察和测评及量表分析,如:Gesell、 ABC、CHAT-23 等,后者着重于具有相对灵活性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心理教育评估,如:PEP-3、游戏行为观察、言语沟通评估等,最后由专科医生结合多方面评估意见,组织由儿童家长、特教老师及辅助人员共同参与的诊断意见沟通会,在向家长解释诊断的同时,重点强调儿童的个体化学习优势及特点和可训练项目的参考意见上。
   2.干预过程中的“医教结合” 专科医生负责人定期(1 次/周)参与教师训练教学讨论会,主诊医生每天动态了解在训儿童的生理情况,包括饮食、睡眠、疾病和情绪及家庭变化,及时处理并反馈给训练教师。训练教学主管定期总结并分析在训儿童总体情况,对训练具体项目开展质量控制。
   3.家长培训中的“医教结合” 在家长培训课程及家庭支持项目中,训练教师主讲 ABA 等理论和实操课程,专科医生参与并讲授部分内容(如: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训练原则等),共同收集家长反馈信息并做相应课程调整。
   对残障儿童而言,生理功能是其接受相关教育的前提所在,缺少该基础难以有效获得实际教育。生理层面功能改善并不能仅依托教育实现,需要根据医疗康复训练加以推进。为提高智障儿童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需要在落实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加以职业教育,激发其潜在能力,并培养相关特长。因此,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医教结合服务模式的教育是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章勇.聋儿语言康复中医教结合的实践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8):11-13.
[2]吴琛,王京芳, 刘语轩,等.社区康复对“医教结合”发展的意义及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S2):144-145.
[3]石太新.例谈在康复训练中渗透医教结合理念[J].现代特殊教育,2013(5):57.
[4]吕星.浅谈“医教结合”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6(6):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