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城市的飞快发展使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愈发突出,近年来全国各地正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常规设计往往集中在河道外围,对污染物特征、水质变化规律、水环境容量等河道本体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南京市南十里长沟水系为例,基于传统设计与工程措施,运用MIKE11模型模拟污染物迁移演变规律,计算水环境容量,提出污染物削减量,指导后续设计与水质管理。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MIKE11模型;水环境容量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水资源的匮乏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水污染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笔者从事市政工程设计工作多年,参与设计了很多水环境或黑臭河道治理项目。总结设计过程发现如下问题:
(1)传统河道水环境治理的设计与工程措施大多聚焦在岸上,如控源截污、初雨调蓄等措施,试图从河道外围,从污染源头解决污染问题,杜绝污水下河。但河道的污染与治理是一个长期并且动态的过程,常规工程措施无法精确预测并应对。
(2)传统设计的理论及计算过于简单、理想化,难以应对复杂或突发的环境问题。
(3)传统设计缺少水环境理论指导,对河道本体的研究,如河道污染物特征、水质变化规律、水环境容量等研究甚少。
水质模型是一种基于物质守恒原理的数学模型,用于研究水体中各种组分循环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变化规律。水质模型是污染防治、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决策分析的重要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保护研究,但在市政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尚不多。在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治理中可以尝试引入水质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并定量分析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演变规律,指导工程设计和后期的运行管理。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水系概况
南京市境内河网发达,河流繁多,水域面积约750km2,水面率11.4%,规划城区形成了“一江两河多湖、岗区与圩区并存”的水系特点,“一江”即为长江南京段,“两河”即为秦淮河、滁河。
.png)
图1-1 南京市主城区水系及研究水系
南十里长沟属长江水系,是入江支流河道金川河的上游水系,分为主流及一支、二支、三支3条支流河道,总长约10.8km,流域总面积12.74km2,流经玄武、栖霞、鼓楼地界,是南京主城北部的重要水系。
1.2 水环境概况
根据市环保局2017年~201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南十里长沟水系整体水质为劣V类,主要污染物为NH3-N与TP。根据《2018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金川河整体水质为劣V类,金川河宝塔桥为省考的入江支流断面,未达到2020年水质目标。
1.3 水功能区划
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长江南京段执行Ⅱ类水,金川河执行IV类水。南十里长沟作为金川河的上游河道,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整个金川河流域的水环境,因此水质目标近期为V类,远期为IV类。
1.4 总体评价
南十里长沟河道沿线存在生活污水入河的情况;部分河段淤积严重,存在内源污染;河道上游没有任何雨水调蓄设施,面临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点源、内源、面源的联合污染让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严重破坏。
2 水环境治理
2.1 控源截污工程
水体被污染,根源在岸上,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岸,河道是城市排水系统的最终受体,水环境问题的根源的是河道上游小区及工企的排污行为,控源截污是改善水环境的关键。控源截污工程由片区雨污分流及河道排口整治两部分组成。
1)片区雨污分流
2010年~2013年,南十里长沟流域已实施片区雨污分流工程,各区对管辖范围内河道流域的片区 “回头看”,梳理排水管网,查找问题,并提出改造方案。
2)河道排口整治
根据现场排查,南十里长沟水系共有7处排污口,其中主流6处,一支1处,排口上游为住宅小区,总排污量为10914 m3/d
工程设计:1)片区内部整改。对规模小,上游片区明确的排口,优先考虑片区雨污分流整改,杜绝污水下河;2)末端污水截流。对服范围广,甚至跨行政区,涉及片区较多,混接现象比较严重,上游片区短时间内整改到位难度大的排口,采取临时截流方案。同步对上游排水管网进行排查,在后续的雨污分流工程中进行完善整改,待片区雨污分流整改到位后截流设施予以拆除。
2.2 初雨收集工程
为减少初期雨水对河道产生的面源污染,对沿河汇水范围大且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设置雨水调蓄池。结合河道周边地形地势及用地性质,在南十里长沟一支沿岸新建2座雨水调蓄池,总容积为2395m3。
2.3 引水补水工程
引水补水可以让河水保持流动,提高水动力,增加水体溶氧,可以增加或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南十里长沟水系引水水源为南京化纤厂水厂(II类水),引水点设置在各河道起点,现状引水规模为3万吨/天,远期为8万吨/天。
.png)
2.4 水质监测
南十里长沟水系综合整治于2014年开始实施,直至2018年底完工。目前,河道本体工程已完成,流域范围内片区雨污分流“回头看”的工作正在陆续开展。通过工程实施期间及实施后的水质数据对工程效益进行评估。
1)工程实施期间(2017.05~2018.01)
监测环境因子为DO与NH3-N,对主流进行分段监测,设置4个监测断面,共28组水质数据。结论:NH3-N严重超标,水系整体水质为劣V类。
2)工程完成后(2020.01~2020.03)
监测环境因子为DO、NH3-N与TP,根据各支流与支流的交汇关系,设置5个监测断面,共3组水质数据。结论:一支总磷部分超标,为劣V类水,其余河道已达到V类水。
2.5 工程效益评估
工程完成后,二支、三支及主流上游段水质已经达到IV类,主流下游段已经达到V类,一支总磷部分超标,为劣V类,基本实现2020年水质达标V类水的水质目标。
3 MIKE 11模型建立
3.1 基本原理
本研究主要运用MIKE11模型的水动力(HD)及水质(AD)模块。MIKE11 HD模拟过程包括模型控制方程的简化、数值离散和求解、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模型参数的标定和验证以及水动力水质参数的敏感性分析;MIKE11 AD模拟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对流扩散过程,并进行分析计算。
3.2基本原则
根据水系资料,确定河道的水量模型和水质降解参数,根据过水能力相同的原理,将主次要输水河道和水体归并为单一河道和节点。
3.3河网概化
根据水系图、平面图等资料绘制河网模型,概化后河网的输水和调蓄能力相同,可以正确反映实际河网的特性。
.png)
图3-1 南十里长沟水系河网概化图
3.4 河道断面设定
根据河道横断面图,将河道断面数据录入并生成断面数据文件。
3.5 边界条件设定
边界文件主要有水位边界、流量边界以及水质边界文件,边界条件符合水流的物理特性和控制方程组的定解特性等要求。
3.6 水质参数及本底值设置
(1)水质参数设置
在已建立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导入水质数据并设定参数,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并为水环境容量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区域各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COD:0.08-0.12/d,NH3-N:0.06-0.10/d,TN:0.06-0.10/d,TP:0.06-0.10/d。
(2)河流本底值设定
模型在建立的过程中,选择枯水期2018年12月的监测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定本底值COD:60mg/L,NH3-N:80mg/L,TN:10mg/L,TP:0.6mg/L。
(3)污染源设定
南十里长沟水系共有四个点源污染,排放量分别为197m3/d、4305m3/d、1790m3/d、253m3/d。各污染物排放浓度:COD:300mg/L,NH3-N:40mg/L,TN:50mg/L,TP:8mg/L。
4 水环境容量计算
以COD、NH3-N、TN和TP作为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控制因子。现状引水及远期引水两种工况引水量分别为3万m3/d和8万m3/d,引水水源水质为II类水,水质目标为IV类水。采用NIKE 11模型,以水质目标为控制,反推计算水环境容量。
4.1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模型模拟可知,河道从上游到下游,随着时间变化水质有所改善。近期引水工况下,下游部分断面水质低于Ⅴ类水;远期引水工况下,水质改善明显,但仍少部分断面水质低于IⅤ类水。
4.2 水环境容量计算
(1)现状引水工况(3万吨/天)
.png)
结论:南十里长沟各河道各项指标剩余水环境容量全部为负值,水质较差,无法达到目标水质。
(2)远期引水工况(8万吨/天)
.png)
结论:1)主流、一支各项指标均剩余水环境容量均为负值,水质较差;2)二支TP剩余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58 t/a,剩余水环境容量偏低;3)三支各项指标剩余水环境容量较大,水质较好。
4.3 污染物削减量
现状引水工况下,各河道剩余环境容量为负值,需削减COD 5972.29 t/a,氨氮403.98 t/a,总氮534.22 t/a,总磷29.33 t/a;远期引水工况下,二支、三支可达到IV类水,主流、一支剩余水环境容量为负值,仍需削减COD 1146.05t/a,氨氮716.74t/a,总氮1010.56 t/a,总磷125.84 t/a。
5 结语
本文详述了南十里长沟水系治理的工程设计,根据水质监测数据评估工程效益。在传统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建立MIKE 11模型,研究污染物在水体中随时空的迁移变化规律,并运用模型计算水环境容量,提出污染物削减量,为后续水质进一步提升及水质管理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曹敏. 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的模拟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2008.
[2]赫芳华,李春晖,赵彦伟,等. 流域水质模型与模拟[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诗瑶. 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18.
[4]赵立亚. 基于MIKE11的南宁市城区水污染控制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2017.
[5]刘路. 基于水质模型的区域污染控制研究[D]. 东华大学,2011.
[6]荣洁. 城市小流域水量水质模型及水环境容量计算的研究与应用[D]. 南京大学,2014.
[7]刘俊勇,张云崔,树彬,等. 东江三角洲水环境综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人民珠江,2008(06):4-8.
[8]张斯思. 基于MIKE11水质模型的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以涡河为例[D]. 合肥工业大学,2017.
[9]章双双.基于MIKE的平原河网调水引流优化方案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D]. 苏州科技学院,2017.
[10]姚力玮. 基于MIKE11的嫩江干流水环境容量模型改进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2017.
[11]刘洪燕,代巍. 浅谈河流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的确定方法[J]. 河南科技,2014 (14):171-172.
[12]冷辉. 无资料地区水量水质模拟研究——以江宁牛首山河流域为例[D]. 南京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