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学好数学,那么高中生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要善于展开理性思考,能够举一反三,自主迁移数学知识。但是,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有限,很难独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也有可能会因此变得十分被动,出现低效学习行为。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则要积极组织团队合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内共享数学资源,生成集体智慧,由此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本文将从组建学习小组,坚持异质合作;设计合作目标,实现科学分工;完善小组探究,丰富成果展示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落实策略
实际上,在过去,高中数学教师偶尔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但是基本上是按照座位临近原则临时组建生生合作关系,且并未设计明确的合作任务,且并不要求各小组及时展现合作学习成果,使得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这一现实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则要学习新型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让学生及时分享、积极释疑,使其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不断优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组建学习小组,坚持异质合作
要想落实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那么首先便要组建关系和谐、互助关系密切的学习小组,由此改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行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便要综合分析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潜能、现有认知水平、人际交往关系,按照异质合作的形式来优化生生合作关系,初步构建学习小组,以便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
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之前,笔者便花费大量时间分析了学情特点,按照分层理念初步构建了学生层次,由此确定了具体的学生分层结果。具体结构为:具有创新能力,且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在数学考试中一直处于“佼佼者”水平的第一层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但是却尚未形成良好的发现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认真、刻苦的第二层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低下,且学习效能感不强,学习成果差强人意的第三层学生。其中,由于第二层学生的人数相当于其他两类学生人数总和,所以笔者就由此第二类学生相互选择,形成二人组合,然后再与第一类学生、第三类学生相互沟通、协商,最终便可形成4人学习小组。如此,则不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人性化地考虑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真正组建融洽、和谐的数学学习小组。
二、设计合作目标,实现科学分工
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教育的基本因素,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将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启示、行为导向作用,同时也可无形中改变学生的思维意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设计合作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各小组实现合理分工,使其能够及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共同合作,逐步突破学习任务。
就如在“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课教学中,为了切实调动出本班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笔者就设计了明确的合作探究目标,即能够在简单的数量关系之间找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函数模型解决相关问题;归纳出构建函数模型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步骤。如此,各小组则可形成紧迫感,同时还可及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积极分享彼此所掌握的函数知识,分析建模方案。在此过程中,笔者要求各小组及时分工合作,所以统一设计了讲解员、统计员、资料员与纪律员四个岗位。各小组需民主讨论,分析每个成员的突出优势,自主承担相应的合作学习职责。如此,则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其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
三、完善小组探究,丰富成果展示
在过去,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并不能及时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成果,渐渐便产生了惰性学习习惯。然而,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要实现自主学习,以主体身份去探究数学知识,还要积极展现本组的成功探究经验,切实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切实积累合作学习经验,使其能够及时生成数学结论。
就如在“直线与方程”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分析直线方程知识,使其自主构建直线方程解析式,归纳出求解直线方程的可行思路。为此,各小组则可自主设计合作探究方案,积极整合数学学习材料,同时还需通过讨论归纳出直线方程的解析式、解题方法。之后,各小组便需轮流展现小组结论,共享数学学习材料,就异议展开全员质疑、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有可能产生新的学习灵感,进一步内化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让学生能够真正积累有效学习经验,促使学生全面内化所学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活动,重构师生关系,不断优化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钟宇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2):317-319.
[2]金学芳,魏欣静.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华夏教师,2017(2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