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体育学科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美好品格、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学科,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化实践内容,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了解难度,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本文即通过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讨论了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总结了笔者依据陶行知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小学体育;陶行知;教育理念;教学策略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形式化、模式化问题急需改善,不少教师也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新兴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转变教育策略,试图通过教学手段的变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缺乏感情的融入,体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偏差太多,很难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认同,自然教学效果与效率无法提升。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尤其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摸索并总结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如何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设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引领教师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的基础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真正的认知起点,是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根本。教师的教不可能脱离学生的学而独立存在,那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找到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道路。另外,教学目标基本决定了课堂的节奏、结构和轮廓,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是拉近体育与现实生活之间距离的良好措施。
例如,在耐久跑1000-1200米的训练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追逐联系在一起,学生分批出发,相隔30秒的时间,后面的一组学生的手上涂满学生自己喜欢的颜色,能够碰到前面学生背后的贴纸即算胜利。笔者在设计时采取的是女生在前男生在后的策略,一方面是因为女生的长跑能力可能不如男生,另一方面是男生的求胜欲相比女生更强,让男生在后面更能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因为学生的速度不一,所以很多学生没有达到1000米就结束了跑步,男生最早碰到背后贴纸的获得胜利,女生跑最长时间的获得胜利。这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常常参与的追逐游戏,将其与耐久跑相结合,能够避免学生单纯进行跑步的枯燥感。同时,本节课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可设计为: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事物,或玩的游戏,设计为与耐久跑相关的活动。将教学目标拓展至情感教育方面,拓展至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选取生活化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课上的自主探索
以教材内容为主的单一形式进行教学会影响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视角下,教师可借助生活化素材开展教学,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上进行自主探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足时间。
例如,在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时,非常考验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如何平衡速度和上肢力量,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正确出手角度,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铅球看作西瓜,学生在生活中肯定见过、吃过西瓜,或许用手推过西瓜,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铅球推得更远。同时,让学生推选代表作示范,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信息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着侧向推出铅球,教师尽可能完整地展示准备动作、推铅球过程中的动作,让学生对比教师和该学生的推动姿势、推动距离等,使得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推铅球的动作、发力的必要性。
三、采取针对性的评价策略,突出生活化教学思想
教学评价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却总是受到教师的忽视,不少教师宁愿上课堂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却没有对教学评价进行针对性研究。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而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的体育课堂中,针对性的评价更是必不可少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状态、身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均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不能仅仅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测评成绩而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评价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评价的结果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将评价与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合,教师的评价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或采取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的形式,或将体育技能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体育技能的意识,达到利用评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时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采取生活化教学理念并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并依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主观参与,让学生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技能。同时,采取针对性的评价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陆云雨.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6):26.
[2]张院.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重要性[J].才智,2016(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