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体育课中学生心理安全防范与安全心理环境营造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苏醒
[导读] 针对“如何在体育课中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一话题,多数教师往往更多地关出器材安全、保护与帮助措施等较为直观的方面,却疏忽了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安全防范与心理环境的营造。在此,笔者主要从心理安全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初级中学校
       
       
        摘要:针对“如何在体育课中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一话题,多数教师往往更多地关出器材安全、保护与帮助措施等较为直观的方面,却疏忽了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安全防范与心理环境的营造。在此,笔者主要从心理安全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体育课中;心理安全;防范;环境营造
       
       
        心理安全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前提基础。体育课中,更应加强学生心理安全防范与心理环境的营造。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不断为学生营造安全感和安全学习环境的过程。这里的“安全”包含生理(人身)安全、场地器材的安全、技能学习难度选择的安全、组织形式的安全、心理的安全等多个方面。那么如何营造基于中学生视角的、安全的心理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呢?在此,笔者结合《跨越式跳高》一课来剖析。
       
        一、营造环境,保障学习氛围
       
        要营造基于学生生理特点的、安全的心理学习环境。这里的心理安全既包含可直观感受的场地器材安全,又包含学生学习障碍克服后的心理安全感。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勇敢精神普遍缺失。在跳高学习中,学生下意识里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会产生怕碰杆、怕摔等恐惧心理。这不仅给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增加了难度,而且使原已掌握的技术动作遭到破坏。引起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法不当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行动的内驱动,是学生积极性的源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习的主体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的需要,很难对学习产生热情和动机,就发挥不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就会患得患失,从而造成对跳高学习的冷漠,这是造成恐惧心理的因素之一。在跳高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助跑与起跳结合,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心只想越过横杆,误以为重点是过杆,则许多学生因越不过横杆的高度而沮丧。
       
        (二)教师教学方法、行为不当
       
        教师没有讲清动作要领,标准过高、要求过严,动辄训斥,不能从学生身体技能的实际出发。或要求简单,保护措施不当,组织不灵活,教态生硬,过于急躁。讲解的语言单调、贫乏,动作示范不够规范、正确,内容重点不明确,学习气氛没调动,没有吸引力,易引起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三)运动伤害
       
        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失败和受伤情况,引起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有些学生在某一技术环节出现问题或出现碰伤后,或者看到别的同学失败、挫伤,自身受到刺激,从而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四)场地器材条件不完善
       
        在教学中,有时会因场地器材设备等条件不够完善,如跳高的沙坑的沙子或海绵垫过硬或过薄、场地不平整、跳高架不牢固等,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怀疑自己能否安全,恐惧心理随之产生。因此,在完成动作练习时出现退缩和躲避。
       
        二、贯彻技能,护航心理安全
       
        要营造基于学生技能起点的、成性的、动态的心理安全环境。体育课中,为了达成学习目标,也为了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多数体育教师会根据技术技能的结构特点,采用辅助手段将技能学习过程分解为多个小的、有一定难度梯度的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技能起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进程在不断生成、不断变化,前一个内容练习后会变成后一个练习的技能新起点,所以说它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心理往往会产生很多微妙的变化。可能会产生积极、专注、放松等状态;又或者是消极、懈怠、恐惧、紧张。前者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而后者则会起到阻碍作用,甚至是引发安全事故。

跳高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恐惧心理的特征,正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进行诱导,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恐惧心理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适宜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为动力。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直接兴趣的差异。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教材内容,多采用启发式提问,活跃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的组织形式,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同时要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克服、消除紧张畏惧心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上,教师合理运用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要领。对有恐惧、畏难情绪的学生,可降低技术难度要求,应多做模仿练习和分解练习,然后过渡到完整练习,完整练习也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学生在做背弓过杆瞬间,教师通过口令指示引导发出“倒肩、挺髋、收腿”指示,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受到挫折后,教师适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耐心细致地分析失误或挫折,并适当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努力完成动作练习,让学生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对有进步的学生应及时肯定和赞扬,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使之情绪高涨,忘却恐惧,对技术动作进一步认识。
       
        三、落实兴趣,激发愉悦心理
       
        要营造基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愉悦的心理预期。这有助于前后学习内容的衔接,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创造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习气氛的和谐融洽对消除学生不良心理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相互鼓励、相互借鉴,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缓解紧张的情绪,克服恐惧心理。
       
        (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误对比、互相观察纠错、对做动作的同学给以评价等,从而在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差距,并通过获得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遏制不良心理的产生。
       
        (三)改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哪些情况、做哪些练习容易出现伤害事故,严格检查场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牢固,以及场地、器材布置是否合理等,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上课时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做练习时随时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严格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学习阶段的练习,应以正面教学为主,强调正确的动作要领,防止出现错误动作引发伤害事故,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体育运动的复杂性、竞技性和社会性,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恐惧。如看到跳高架、跳箱、双杠等器械就害怕,对长跑也有恐惧心理。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与安全事故有着—定的关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急躁、犹豫、胆怯、急于求成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与学生沟通,做好体育锻炼宣传工作,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愉快健康的锻炼身体。在体育课中学生心理安全防范与安全心理环境营造中,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是一个长期性研究的问题,笔者还需深入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锐.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克服方法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
       
        [2]韩雪. 预防思维下体育运动安全管理策略探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学,2015,(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