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刘翠芸
[导读] 教学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学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立足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从引导自主预习、创设学习情境、完善作业机制这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前、课上、课后学习效率的提高进行纵向探索,以期对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启示与借鉴。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完小
       
       
        摘要:教学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学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立足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从引导自主预习、创设学习情境、完善作业机制这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前、课上、课后学习效率的提高进行纵向探索,以期对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效率;纵向探索
       
       
        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从“教师主体”转为“学生主体”,教师通过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提高课前、课上、课后三方面的学习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自制力差、自学能力薄弱、趣味心强、注意力分散等年龄特点,小学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较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有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具有一般教学的共性,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引导自主预习,提高课前学习效率
       
        中国古代有“学然后知不足”的说法,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突出。因此,将自主预习模式代入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至关重要。然而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自控意识不够,自学能力薄弱,所以,教师应基于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非放任自流。教师可通过一堂预习指导课,融入“读、查、思、练”四大方法,对学生自主预习提供积极有效的引导。所谓“读”,即逐字逐句阅读课本内容,包括定义、定理等,力求在整体上对新知识的基本结构作概要性把握;所谓“查”,是指在遇到和前面所学有关联的内容时,一定要及时返看查阅,力求简单的连贯性内容经过自查而不留疑问;所谓“思”,即学生自主思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仔细推演课本例题的解答过程,多前后联系、多大胆质疑;所谓“练”,是指学生在知识预习之后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简单的课后习题巩固预习内容,检验预习效果。其中,“读”“查”“思”三者并不僵硬地区分开来,而是并行共构、有机协调在一起。
       
        以《小数的加减法》这一节预习内容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掌握“读、查、思、练”四大预习方法。首先,教师给予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本,要求学生逐字逐句、态度认真,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比查阅整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仔细研究课本例题的解答过程,最后思考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基于老师的宏观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读”“查”“思”三种预习方法。其次,教师选择几道简单的课后习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检验预习效果。最后,教师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并再度总结四大预习方法。
       
        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课上学习效率
       
        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趣味性重、好玩心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方法聚焦学生注意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效率。
       
        例如,在《认识时和分》这一节内容中,数学教师可组织一场室外“一分钟”游戏活动。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若干游戏小组,学生分组进入游戏,于这一分钟内跳绳、踢毽子、朗读语文古诗……在活动中,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一分钟所能做的事情,更为深刻地体会“分”这一时间单位,从而加深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然后,教师从精彩的游戏情境引向数学课堂,开始“时和分”具体内容的讲授。
       
        在这一案例中,数学课堂与体育课堂、语文课堂等打通,不仅有利于学校层面多元育人生态圈的构建,更在生活化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完善作业机制,提高课后学习效率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保证学生学习成果而布置数量较多的作业,学生课业压力众多,心情沉重,更有甚者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其实,作业贵在精而非多,重在科学合理而非盲目堆加,如何在作业布置量与教学效果之间寻找平衡,这是教师重点关注与思考的内容。此处,笔者根据新课改理念总结三点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技巧。其一,难度适度,兼顾一般与个别,学生基础能力各有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因此作业布置要因材施教,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二,作业量要适当,凡是能够在课内完成的绝留在课后。其三,作业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即重点突出,体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平均数问题》第一学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根据大纲重点选取3-5道基础必做题以及1-2道思考选做题,其中必做题是简单的多数平均数计算问题,如“甲重30kg,乙重35kg,丙重50kg,请问平均每个人重多少千克?”,思考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拔高,需要转化直接逻辑形式,如“唱歌比赛满分10分,6名选手平均分是7分,退出一名选手后,剩下5人的平均分变为8分,请问退出选手的平均分是多少?”。虽然后者也并非难题,但因本节内容是第一学时,学生掌握基本的平均数运算方法即可,思考题属于下一学时内容。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在重点突出的作业训练里巩固所学知识,课后学习效率得以极大提高。
       
        结语:总结而言,立足新课改理念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教师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课前学习效率;创设轻松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课上学习效率;通过完善作业机制,提高学生课后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马云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107.
       
        苏生太.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名师在线,2020(10):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