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万亚玲
[导读] 提高教学有效性,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心与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小学教育中,由于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因此,基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架构,达成较高难度数学学习任务目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实验小学
       
       
        摘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心与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小学教育中,由于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因此,基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架构,达成较高难度数学学习任务目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高年级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
       
       
        引言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其教学主要目标就是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进而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需要具有牢固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每当遇到数学问题,都无从下手,不知道具体该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能正确的分析和理解\[1\]。
       
       
        (二)生生之间的交流深度不够
       
        在目前的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相关数学知识、解题思路的传授,整体教学环境过于僵化,师生、生生关系一般。学生在整堂课中几乎不交流,未发挥出优势互补、思维碰撞的优势,教师需要重点对此进行优化调整。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没有认真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再加上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及学习能力都有一定差异,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没有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合理的分层,而是为所有学生布置同样的习题和作业,其效果可想而知,不仅会阻碍优等生更好的发展,还会让“学困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其学习跟不上整体进度。
       
        二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策略
       
        (一)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和谐的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外在因素。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观察物体”这一课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定数量的圆柱体、正方体的学具,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造型的正、上、左三个方向的视图,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拼装,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得最快、最正确。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地观察了物体的特征,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的。
       
        (二)引入生活化情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生要具备发现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情境。例如,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生活化情境:小明放学后,与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消费如下:土豆10元、芹菜15元、西红柿12元。妈妈去菜市场时的移动支付平台中只有100元,若全部使用移动支付,妈妈还剩多少钱呢?剩下的钱还可以再购买15元的肉吗?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中,相关加减法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加顺畅、自然,也使学生认识到应用题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降低学生对数学应用题解答的畏惧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化情境来扩大学生认识与学习应用题的角度。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商场打折促销”这一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如“妈妈逛街时挑选了一条短裙,其原价为100元,现阶段商场进行换季促销活动,该裙子的折扣为20%,那么妈妈买这条裙子实际需要花多少钱?”实现数学应用题生活化的拓展,能更好地培养中高年级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即应用题解题能力。
       
        (三)小组合作。增加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来辅助于应用题教学。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辅助于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设立奖励环节,对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比如:贴小红星,奖励小奖品、定期评选优秀小组称号等相关的奖励举措。每个小组提出的不同思路的解题方法教师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表扬,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了思维碰撞,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动物园有熊猫5只,猴子的数量是熊猫的4倍,长颈鹿比猴子少7只,熊猫、猴子和长颈鹿共多少只?”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来共同解答这道应用题,这一应用题的正解应是:5+5×4+(5×4-7)=38(只)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解答出这一应用题的答案,但是,如果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让这些学生在与其他学生共同解答此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其他学生好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的思维交流碰撞,必将有利于这些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吴玉兵.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分析\[J\].学周刊,2018(35):29-30.
        \[2\]董光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244.
        \[3\]吴扣琴.小学数学高年级“精教活学,自主课堂”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