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结构BIM碰撞检查与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8期   作者:沈程杰 郭梦锦
[导读] 装配式建造模式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其建筑构件工厂预制
        摘要:装配式建造模式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其建筑构件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施工特点,在建筑性能、建造技术、管理模式、施工方案等方面需各个参与方及时有效沟通,形成一个协同管理平台,加强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而BIM模型作为近年来工程项目的协同工具,促进了工程项目各阶段的信息交流,使各阶段信息完全透明。本文对装配式建筑结构BIM碰撞检查与优化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BIM技术;碰撞检查优化
        引言
        BIM是一项由现代数字科技发展而来的新型技术,随着近两年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BIM技术也逐步得到了优化,如帮助设计人员展开管理、设计、评估等工作,最终帮助设计师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目前常用的BIM技术综合了软件设计和3D模型两种数字技术,不但提高了工程建筑质量还避免了一些施工风险,提高了工程安全性。
        1BIM协同论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阶段要做好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预制构件设计、构造节点设计。初步设计要结合不同专业间的技术重难点,完善协同设计;预制构件的设计要考虑各专业管线和设备所需预埋位置,也要考虑预制构建对成本、进度的影响;施工图设计在考虑预制构件的预埋预留位置的同时要注意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构件加工图设计时,设计单位需要与预制构件生产单位协商,满足各专业对预制构件的设计需求。为保证整体设计质量,除了尽量标准化、模块化之外,还应注意预制构件运输过程、现场吊装条件、吊装设备等对预制构件的影响。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需要各参与方之间的高效协调,提高建设项目的运行效率。BIM技术作为信息集成的工具,为装配式建筑各阶段施工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如:在设计阶段,通过BIM协同平台整合施工后期预制构件的关键点,进行综合性深化设计,提高预制构件可控性;在施工阶段,基于BIM协同平台实时了解项目进度,及时对不合理施工计划做恰当的调整。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之间相互影响、BIM技术的更新、装配式子系统之间的不平衡性特点等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协同效果,序参量原理适用于装配式协同建设过程
        2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中运用BIM技术的优势
        2.1提高施工前的准备质量
        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运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分析施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调整一些质量参数,来进行施工现场模拟,从而及时调整一些设计待完善地方,将装配过程与步骤设计得更加合理。这样施工队伍在进行工程准备工作时,可以更加明确一些设备、构建的范围、设计参数等,提高准备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而且通过事先进行装配模拟,也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提前了解一些装配过程的技术难点及安全风险,从而提前制定一些修整方案,在进行现场安装时,提高对于技术难点的关注程度,尽量减少返工,提高装配质量。
        2.2在构建质量管理方面
        由于装配式建筑模式具有设计灵活化、装配一体化等特点,在建筑过程中会涉及各项预制构件的生产、定制、使用等,其管理难度也相应被增加。通过将BIM技术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相融合,能有效建立构建管理网点,实时追踪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情况。这种管理方式:①提高了对构建信息的管理效率,如构建在某一运输环节出现问题,施工人员就可以通过产品追踪信息提前了解延误情况,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如调整施工步骤等;②提高了对预制构件的质量管理,通过运用BIM管理系统,技术人员可以提高对构件的运输及库存管理质量,依照构建类型科学分配运输车辆及路线,并事先模拟运输环境,从而降低外界因素对构件质量的影响,减少维护管理成本,提高库管效率。
        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运用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生产阶段的应用,BIM具有可行性,参数化、信息可共享等优点可以运用在预制构件的生产中。

①设计人员与预制模型单位通过信息共享来保证构件的尺寸、材料、钢筋登记等参数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现在安装的碰撞;②运用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预制装配式构件生产中,首先将计算机与生产设备相连接,BIM模型信息直接导入到中央控制系统,在此过程中,没有图纸、全过程电子交付。计算机系统可以对生产周期进行详细的规划,对生产的设备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了装配式建筑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在这全部过程中中实现类信息的共享,减少人员工作成本,使得管理更加的便捷。
        4装配式建筑结构BIM碰撞检查与优化研究
        4.1BIM技术碰撞检查基本流程
        为增强BIM技术碰撞检查的准确性,针对于不同的装配式施工项目和差异化的施工环境,在碰撞检查环节,可以采取更为多元的算法,实现BIM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粗略碰撞检查以及详细碰撞检查两大环节。具体来看,在使用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过粗略碰撞检查,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存在的大量不交叉的建筑结构,为降低后期工作的压力,工作人员可以灵活采取空间剖分算法、扫掠裁剪算法等手段,将立体3维的建筑碰撞,转化为1维的进驻碰撞,在完成降维之后,根据相关工作要求,有序进行检查工作,避免碰撞检查结果中,出现建筑结构交叉的情况,实现碰撞检查数据的初步筛选。在详细碰撞检查环节,工作人员借助于BIM技术对粗略碰撞检查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碰撞建筑结构的几何集合进行明确,并采取两个流程步骤,对碰撞结构进行二次明确。例如采取较为成熟的层次包围盒技术以及空间剖分算法等,对碰撞区域的面积进行准确分析,掌握碰撞区域的穿透程度、碰撞最近点等,并将其作为确定装配式建筑结构碰撞时间、碰撞力度以及碰撞点分析、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BIM技术碰撞检查流程,能够在满足现阶段装配式碰撞检查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碰撞检查的科学分类,更好地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4.2BIM模型构建与转化方式方法
        为保证BIM技术在碰撞检查中的合理使用,确保多专业联合检查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在完成上述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模型构建以及数据转化等相关工作的工作。具体来看,BIM技术建模过程中,需要选择兼容性较高的建模方式,以专业性建模模式为基础,通过模型核心数据的提取,根据不同的施工流程以及施工要求,对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改,实现碰撞检查数据的有效交互以及合理使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不同施工内容之间的碰撞以及同一施工内容之间的碰撞检查内容进行建模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做好数据转化工作,及时调整BIM模型,使其更加符合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要求,在保证施工质量,减少安全施工发生概率的同时,缩短施工周期。
        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还能够帮助管理人员通过BIM技术及时获取施工中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从而优化整个施工流程,切实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健.解析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2):21-22.
        [2]刘畅.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9(03):16.
        [3]陈丽,徐斌.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2):38-40.
        [4]贾环环,董苏然,付素娟.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智能施工安装中的应用[J].建设科技,2018(23):40-43.
        [5]林斌.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吊装的施工研究[J].四川建材,2018,44(12):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