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8期   作者:吴 锋
[导读] 近些年,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让公众
        摘要:近些年,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让公众愈发关注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各种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都需要在特定的理想环境下进行,这不仅关乎生产制造的效率,更密切关系着企业和各类参与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出现越来越频繁的地质灾害,从源头处予以防治和解决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维持水文地质环境的稳定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地质灾害;影响;措施
        1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1熔岩塌陷
        这种灾害的发生非常严重,同时,这种灾害形成过程需要一些特定条件,即开口型溶液,碳酸盐是其内部的主要岩石,疏松的土壤覆盖在岩土上层,岩石下层具有较强的流动力,长期的水流影响,不断冲刷和破坏岩石,使其底部结构遭到巨大破坏,降低溶洞底层岩石结构稳定性与牢固性,承重能力也出现明显下降,当这种情况不断加剧,就会促进自然塌陷的形成,尤其是陡河断裂地带,熔岩塌陷灾害时常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1.2砂土液化方面的影响
        砂土液化现象指的是,水分饱和的细砂土受到临界地震的作用砂土状态被突然间破坏而形成了液态粉土的现象。在震动作用下饱和砂土的密实性不断上升,引发了孔隙水压力的突然提升,加上受到地震荷载的周期性作用,不断地提升孔隙水压力,最后使得土粒呈现出接近液体的悬浮状态。不同的地质条件砂土液化导致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地质结构破坏程度也有所区别。若是地层的沉积颗粒比较粗,液化土层增加会使得孔隙水压力大于上层强度,带有砂粒的地下水就会沿着裂缝涌出地表导致喷水冒砂地质灾害问题。
        1.3土壤液化诱发的地质灾害
        地质学领域的土壤液化主要指的是饱水的疏松结构粉或细致沙土在持续的震动作用下破坏自身原始形态而呈现出液态的异常现象。特别是在地震等强烈的自然地质变化产生后,受到其巨大破坏力的作用,大量的高水分细沙会与其他粉末混合,致使沙土的含水量急剧增高,最终导致了砂土液化。大量松散的土粉和饱含水分的细沙会如同液体一样不断自上向下流动。这就会对地表以下的矿物质层形成较大的持续的压迫力。此时,如果上层积累的液态沙土层过厚或出现表面的局部集中现象时就会造成垂直方向的地质结构崩塌。
        1.4引发地基变形问题
        在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地基变形等问题,进而对工程施工造成了极大困难。对于建筑工程来讲,通常都是在软土层上进行地基作业的,而对于软土层来讲其地质结构其实并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地下水运动作用力的影响而更加不稳定。正是因为软土层稳定性问题而致使地质工程受到影响。而如果水文地质条件较差时,还会对工程造成更大影响。由于软土有着其独特的触变性,而极易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冲击而致使其强度减小,长时间在其作用力影响下会被逐渐稀释。当软土层在初期承压阶段,地基会发生一些较大压力空隙水柱且其周围会出现明显的受挤压作用,进而会在相对比较低的位置由于空隙水压作用使土层压力遭到破坏而形成水柱,而当其水量上升到一定量时就会逐渐减弱。正是由于这种地下水运动而致使地基层空隙水位产生变化而导致发生形变。
        2探析水文地质因素造成地质灾害预防控制措施
        2.1强化勘测力度,落实实时监测
        由于水文地质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当其达到某一特定条件时就会引发地质灾害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水文地质因素的勘测工作,如可以加强对地下水深度及其运动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更好地监测其是否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运动。

从地下水开采的角度来看,应当严格控制好开采指标,尽可能避免过度开采。特别是在雨水季节,还应当加强对地下水流动速度及流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还应当采取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加以防护,尽可能避免由于水文地质因素而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问题。
        2.2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以控制
        由于受到当今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影响,而致使水文地面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下水被过度开采时,必定会致使某个区域中深层地下水出现大范围减少,从而致使地下结构出现大面积空洞,进而引发地面沉降问题。另外,还有地下矿产、油气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而致使水文地质因素产生巨大变化而引发相关地质灾害问题。因此,应当结合当前资源开发情况,进而具有针对性制定相关科学、合理且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手段,尽可能避免由于资源过度开采而给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在开采地下资源后,应当对出现空洞或已经发生沉降的区域进行做适当填充处理,或是开发人工湖等进行有效地填充,从而有效避免地质结构遭到破坏,促进实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发展与自然得以协调统一起来。
        2.3避免人为原因的水文地质改变
        在自然界的原始生态平衡中,各种地质变化和地下水的活动都是趋于平稳的。绝大多数的地质灾害都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就要避免人类活动对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例如,可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通过人工种植等方式将地表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大面积的植物不仅能阻挡风沙,固化水土,还可对地表的微生态循环及地下的水文环境起到改善和修复作用。同时,还需要对人工生产作业产生的垃圾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再排放。工业生产时产生的污水和废水往往含有大量对自然生态具有破坏性的污染物。未经净化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的循环功能。此外,在建筑工程的规模和建设方案的制定上应优先选择地质环境较为理想的区域作为地基建设。同时,整体建设方案要以对相应地区水文地质环境破坏最小为首要原则。
        2.4保护水文地质环境
        由于水文地质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众多,所以,必须要做好水文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防止遭受人为因素的破坏。首先,做好植被的保护,因为植被具有保护地表的重要作用,如若雨季,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就会直接被大量雨水冲刷,导致地表土层的流失,使得地表结构出现破坏,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其次,需要严格控制工农业污水的排放工作,需要通过特殊处理后将污水循环利用,禁止将污水直接排放至地下、田间以及河流当中。如若排放大量污水到地表,就会致使污水渗透到地下,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地下水循环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导致部分水文地质条件出现改变。此外,进行科学的勘测与规划。如若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则要求开展科学的勘测与规划工作。防止在地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大规模建设工程,防止其会影响到水文地质条件。所以必须要进行勘测与评估,一律禁止建设超出水文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大型工程。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保障社会得以安全、有序地健康发展,就应当对地质水文环境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尽可能地避免由于水文地质因素而引发地质灾害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制订科学合理且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切实解决水文地质因素问题,全面保障社会安全,不断促进社会得以健康、稳定以及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凌.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3):230-231.
        [2]王建斌,范增顺,汪永胜.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灾害及对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22):273-273.
        [3]杨义林,陈璠.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06):177-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