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改造与设计探索 ——以上海临港二环带城市公园改造为例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8期   作者:高攀攀
[导读] 本文以上海临港新片区二环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改造与设计为案例
        摘  要:本文以上海临港新片区二环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改造与设计为案例,将绿地、雨水及海绵系统等资源要素有机结合,进而完善植物景观的生态循环系统,使景观效果更加自然,并减少城市建设对植物景观及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经济与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植物景观;改造设计;临港新片区
        Abstract: Taking the plant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the city park in the second ring of Shanghai Lin gang new area as a cas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sources such as Green Space, rainwater and sponge system organically, so as to perfect the ecological circulation system of plant landscape, to make the landscape more natural,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urban construction on plant landscape and natural ecological cycle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Urban Park plant landscape.
        Keywords: Plant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 Lin gang New Area
        引言
        临港新片区的设置是新时代彰显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鲜明态度、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临港新片区二环带是宽500米、长12公里的生态公园环带(见下图绿色环带),规划面积约6.75平方公里,内有环形水系及人工湖与滴水湖相通,是临港新片区最核心的公共开放和滨水活动空间,2017年10月向社会开放。二环带内以城市公园为主、合理设置各项基础及公共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东滩湿地、影视乐园等,是一环商务区和三环居住岛之间的生态、景观和休闲空间,也是临港新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区。基于此,在植物景观改造与设计中要契合该地块的开放属性及功能定位。

图1 地块区位
一、植物景观现状及问题
        二环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改造前植被密集,种植生长杂乱,林下植物缺乏且乔灌木生长时间较长部分程老化趋势,缺少功能休闲区域,缺乏人与自然互动得基础设施,同时基本排水设施系统损坏,水体植物缺乏,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植物与道路系统交错连接,道路系统损坏严重。
二、改造及设计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植物景观改造着重保留原有的植物美景和自然生态,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通过移栽-增补-空间规划,来实现植物景观的梳理与硬质功能区域得衔接。
        (二)适地适树原则
        临港新片区的沿海地带为典型的盐碱土,因此在该地区进行绿化设计的首要问题是选择耐盐碱植物。该项目作为典型的海滨盐碱土在植物选择上需要再设计,对此我们考察研究原有得生态植被选择生长良好淘汰现状生长欠缺得,同时增补现阶段引进得树种,对植物做了如下选择主要为乔木:白蜡、无患子、乌桕、榉树、朴树、榔榆、臭椿、女贞、墨西哥落羽、,中山杉等;灌木的选择为海滨木槿、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罗木石楠、紫叶李、紫薇、石榴、柽柳、无花果等。
        (三)空间舒适原则
        临港二环带城市公园绿化带,现场植物繁茂密集,原设计的舒适空间在近十年的植物生长及缺乏维护的条件下几乎不复存在,为了节约成本,同时保证保护生态的要求,整个植物的种植过程先采取现场踩点,基本了解整个绿地公园的植物状况,近市政道路一边原状态种植密实的夹竹桃,几乎把道路与公园隔离开,改造中我们将夹竹桃去除,打开道路到公园的视野空间,同时利用高差,采用种植花镜与组团结合的种植手法,形成行人如走在公园里的视觉效果,公园里的园路系统首先采取修复原则,无法修复就进行重新铺设,同时园路周边得植物种植策略我们采用精简得原则,首先离园路两边5m距离种植区域将中层密集区域移除,保留原有大树,种植草坪空间,使整个道路两边不再压抑,却有着绿树成荫的效果,其次草坪上种植花镜及观赏草类,形成近人尺度的观赏点,同时将现场植物生长不良区域,按照整个规划空间考虑,将该区域的植物移除,形成较大的草坪空间,同时远处的林木成为背景,片植如粉黛乱子草等特色野区得草本观赏植物形成特色景观区,如管委会区域整改后照片如下:

 
            图2 片植观赏草                      图3 改造大草坪空间
        (四)以海绵系统为特色
        未来的二环公园带,将生态游憩空间融合滨海特色,历史文脉融合新兴现代元素,建成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对于如此高规格的规划理念,对于整个公园的生态以及排水系统的要求已然重中之重,临港新片区是海绵系统的生态试点区域,所以对海绵的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海绵系统的植物设计也将成为该区域植物景观改造的新亮点。
        临港二环带公园的现状排水系统年久失修,盐碱沙土,现场部分区域植物生长不好,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径流缺少有效的控制,河岸为硬质驳岸,阻碍水陆能量交换,水生植物匮乏,于是我们采用的海绵生态系统的设计,海绵生态系统就要有“海绵体”,“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和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渗,滞,蓄,净,用,排”六个字是落实海绵系统的具体措施,在本项目我们的海绵布置通过前置湿塘,湿塘,雨水花园,湿地,草沟,形成整个二环公园的海绵系统。
        当然如此复杂的系统需要植物的搭配才能与自然融合,对于海绵系统的植物搭配要求,首先湿塘承载着雨水收集及水质的净化作用,我们在湿塘底部种植沉水植物苦草等能够更好的改善水质,湿塘的周边种植香蒲,黄菖蒲,美人蕉等,有利于水土的保持及净化,同时也能使整个湿塘融入生态系统而不显突兀。在雨水花园及植草沟区域种植金娃娃萱草、金丝桃、千屈菜及部分观赏草类形成自然生态的群落景观,同时海绵系统的设计能够将公园的排水系统隐藏于整个植物系统中,印证了造园的理念取之自然融于自然。现场施工后照片如下:

图4 湿塘景观

图5 湿地景观
三、实施措施
        每个项目的设计到施工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缝合,本项目也不例外。该项目由于工期较短,开始植物得种植方式采用得是“加法”,增加地被修整地形,对于原生长不好得植物进行补种。但随后发现该方案行不通,在一块示范区区域发现,采用增加得手法种植,整个植物群落更加密集,同时下层植物依然无法生长,空间功能无法体现,造价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鉴于此,经过跟施工方及甲方协商,我们采用做减法的方式,现场移栽苗木,下层近人区域我们采用精细化设计比如花镜、精细组团、片植开花中层,而非近人区域得密林维持原有生态。大片苗木生长不佳的区域我们采用大草坪处理,整个空间得感觉就随之而出,道路两边原有水土流失得情况,原施工希望采用硬质处理上铺卵石,下铺设管道,但标准段最终否定了该方法,随后我们采用先种植植物再维修道路得办法,种植区域留挖养护沟+植草沟双沟处理,进行两次水土流失得保护,效果良好,既节约了成本,又融合了生态,其次是湿塘水质得富营养化,由于湿塘是海绵系统得蓄水净化环节,但其水体为不流动水体,整个植物系统得养护得水肥极易随雨水流入湿塘,从而富营养化严重,水体较为浑浊,由于湿塘水系比较深,水生植物部分无法生长,随后我们咨询海绵系统专家,参考春华秋色公园得设计引入苦草等沉水植物,整个水系更加清澈自然。
四、结束语
        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注重生存的生态环境,对植物景观的鉴赏能力及品味层次也不断得到了提升,但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就本项目而言,临港新片区二环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一个段演变的过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除基于生态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符合土壤性质及城市的发展规划,使得整个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科技、美学的合一目标。

参考文献
        [1]裘鸿菲.中国综合公园的改造与更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李慧生.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若干问题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李丽萍,吴祥裕.关于开放式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理论界,2006(7)。
        [4]周文.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分析[J].智能城市2020(10)。
        [5]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